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模拟讲课数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前言]高中模拟讲课数学教案范本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第1单元集合(10学时)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第6单元数列(10学时)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2、职业模块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问题】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实例分析】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于是有即l的方程为①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即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到、的距离分别为所以,即点在直线上。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