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教师岗前培训(部分).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3年新教师岗前培训(部分).doc

2013年新教师岗前培训(部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岗前培训材料小教部刘淑敏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对大家在招聘中的胜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满怀热情与信心,准备当一名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很高兴,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又增加了一支新的生力军,我们宝清教育又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传统意义下对教师的典型描述有如下几个:1.教师是蜡烛;2.教师是园丁;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4.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个描述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却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欢乐;第二个描述肯定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生长性,考虑了教育的进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但却也固定了教育的阶段顺序,教育欠缺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剪修);第三个描述肯定了教师事业的崇高性和职业的育人性。但是却暗示了一种固定、同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第四个描述肯定了教书育人,德育首位,提倡“学问”,在问题中学习。但是却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接受式的学习,单向的传输,缺乏沟通交流和平等意识。从上面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解读也应该需要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更高。现在有人这样来描述教师: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关注,但不干涉。提供条件,做好服务。2.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3.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4.课程的开发者。教材是老师开发一个课程的基础,教材的实用教师有很大的主动权,要求校本开发(比如学校组织学生活动,用两节5号电池拖动一辆长安面包车)。关于教师角色,现在有几个新的比喻:教师是“介绍人”,是“打火机”,是“领头羊”,是“味精”。说教师是“介绍人”而不是“媒人”,是因为媒人牵红线的方式有问题。而介绍人则不同,他的根本任务是让恋爱双方认识和互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兴趣就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男女双方亲自恋爱,主动发展。教学最终是让学生和教材“谈恋爱”,教师是“介绍人”,干涉过多是第三者插足,甚至可能是精神病患者。说教师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是因为火柴在点燃的同时自己也变成灰烬,做出了牺牲。而打火机在点燃后还可以重启。教师要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的火把,自己就需要在平时不断地充气。气足火就旺,火旺就点得准、点得快、点得猛,这样学生就会学得乐、学得快、学得好。学生头脑中的“干柴”多得是,关键是“点燃”。换个词语就是激发、唤醒、启发、引导、促进。说教师是“领头羊”而不是“牧羊人”,是给予这样的想法:领头羊和羊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羊。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而牧羊人和羊却是不平等的,人——高级动物,羊——低级动物。教师在本质上和学生一样,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不要像牧羊人对待羊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领头羊那样做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领向知识的茫茫草原,在寻觅和咀嚼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说教师是“味精”而不是“食盐”,是因为食盐太让人依赖,让人离不开,而且用量比味精要多。而味精却不一样,虽然离不开,但用量比盐少,稍稍加一点味精就能把饭菜做得非常可口。教师要像味精一样,起到调味的作用,让学生“吃得可口,营养丰富”。要做到适可而止,该加则加,不可“加得过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掩盖住了学习“味道”;不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上面的比喻概括起来说,那就是——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每餐。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充分学习课程标准,从理念上做好准备,学习阅读了解教材教法,用好教学参考,只有将新课标、新教材及教参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学习思考提高,才能尽快适应新角色。“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两个阶段。一是目前尚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连忠实执行教材还没做到,二是“教教材”要作为“用教材教”的基础。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也确实应当先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则难免会出现对教材的误读和背离。事实上,要有效地用教材教,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智慧。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都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即在课前一次完成,实际的备课过程,也常常是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