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曾庆忠[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情感熏陶,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健全人格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敬老爱幼,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热爱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不屑,他们在老师的字词句篇的割裂中成了填字游戏的高手,为了获取高分,只注重文字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对韩剧,麦当劳,日本漫画津津乐道。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怕苦怕累,不知节俭,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观念。在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中华传统美德慢慢在青少年中失去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祖国语言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深切感受,形成自己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以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语文教师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从灵魂身处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一,把握教材,挖掘深刻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中教材中精选了若干古诗文。正确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文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在字里行间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伟大情操;《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美德;《观苍海》中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等,这些诗文读来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拨,就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涵的挖掘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鲁迅用文章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告诫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背影》中透露的深沉的父爱;《雷电颂》中的奔腾激昂,《斑羚飞渡》中的厚重博爱,《我的母亲》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文章脉络等,把握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木兰为什么从军?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自由。木兰为什么辞官?因为她不贪图功名利禄,以及她对亲人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木兰最优秀的品质。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鲁提辖的著名“三拳”,从表层分析,他表现了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分析,他的这一英勇行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判断,我们通过对“三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憎感和正义感,批判地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第二,因材施教,合理感情熏陶,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进行哲理昭示。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警句,感受古人先哲们的伟大情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修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哲理等,并把这些名言警句条幅挂在教室里,让学生时时感受,不断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或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如,在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介绍辛弃疾抗金事迹,让学生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场景。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时,介绍伟人毛泽东的事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伟人的无限胸襟和豪迈气概。另外,通过写小作文、日记或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传统美德的体会融入自己的笔端,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教育和熏陶。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