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高一化学试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2-2013学年度高一化学试卷.doc

2012-2013学年度高一化学试卷.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化学第页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化学第I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B.发现元素周期律C.提出分子学说D.发现氧气2、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3、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A.氧B.氟C.碳D.氮4、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A.N2B.CO2C.NaOHD.CH45、下列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A.K+和Na+B.CO2和NO2C.CO和CO2D.N2和CO6、下列各项表达式正确的是()A.N2的电子式:B.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式为O-C-OC.NaCl的电子式:D.F-的结构示意图:7、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T2O与D2OB.4019K与4020CaC.O2和O3D.21H和31H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都是共价化合物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C.凡是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D.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9、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C.F、Cl、Br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科学家预测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具有相当稳定的同位素,它的位置是在第七周期ⅣA族,称为“类铅”,关于它的性质的预测错误的是()A.它的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B.它具有+2、+4价,且以+2价为主C.它的金属性比铅强D.金属铜能从114号元素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114号元素的单质1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下列的措施中,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A.加热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C.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HYPERLINK"http://www.7caiedu.cn/"12、下列四个数据是在不同条件下测出的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其中最快是()A.V(H2)==0.1mol/(L·min)B.V(N2)==0.1mol/(L·min)C.V(NH3)==0.15mol/(L·min)D.V(N2)==0.002mol/(L·s)13、金属A不纯,混有金属C,发生锈蚀时,A先腐蚀;A与金属B组成原电池时,A为电池的正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A>C>BB.A>B>CC.B>A>CD.B>C>A14、对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①锌片溶解了32.5克②锌片增重了32.5克③铜片上析出1克氢气④锌片上析出1mol氢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已知破坏1molH—H键、Cl—Cl键、H—Cl键分别需要吸收436kJ、243kJ、432kJ能量,则由H2与CL2生成1molHCL总的过程需要()A.放热185kJB、吸热185kJC、放热92.5kJD、吸热92.5kJ16、2SO2(g)+O2(g)△V2O5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D.在t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eq\f(c2-c1,t2-t1)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9分)如图所示,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研细的20gBa(OH)2·8H2O晶体。将此小烧杯放在事先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10g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快速搅拌。(1)实验中要用玻璃棒搅拌的原因是。(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3)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除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及反应混合物呈糊状以外,还有。(4)通过最后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该反应为(填“吸”或“放”)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填“大于”或“小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