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降低客户预留印鉴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HYPERLINK"http://11.133.216.207/info/person/grzy.nsf/formgrzy?OpenForm&quancheng=32;67;78;61;37329;23398;25104;47;79;61;99;99;98;105;110;102;111;99;101;114;116;"\t"_blank"金学成2005-08-2309:27:38宜昌总审计室预留印鉴顾名思义就是客户预留在银行的印章和签名,并凭以办理款项支付及结算业务的重要依据。也是银行据以审核支付及结算凭证真实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由于预留印鉴在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印鉴管理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同时也决定了银行加强印鉴管理,防范风险隐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当前银行预留印鉴使用和管理的种类《票据法》第七条对预留印鉴作了如下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支付结算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代理人的签章。客户预留银行印鉴可以是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或签名。我室在开展《公司类负债业务关键控制环节》项目审计中发现,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目前客户的需求已大大突破了《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禁锢,特别是异地存取现金和异地转账支付结算的新需求,促使银行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是,银行支付结算环节印鉴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印鉴管理日趋复杂化,印鉴形式多样化:1.印章印鉴:预留印鉴均由印章组成,即由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银行对该类印鉴主要采用折角验印。2.签名印鉴:即公司客户的预留印鉴由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签名,个人客户的预留印鉴为其本人签名。银行在核对预留银行印鉴时采用折角验印和核对个人签名的笔迹。3.组合印鉴:重点集团客户为了加强对其资金的控管,越来越多的使用组合印鉴,即由客户提供的财务专用章或公章与不同个人签章的组合,确定不同的支付额度的一种预留印鉴形式,它包括一枚财务专用章或公章和若干个人签章。4.电子印鉴:即银行将客户预留印鉴存储到电脑中,使用时由电脑调用进行比对鉴别,目前建行使用的电子印鉴有单机版和网络版。5.印鉴加支付密码:即单位在预留印鉴时,不仅预留财务专用章或单位公章加个人名章,而且还与银行签订协议,使用支付密码作为付款审核的依据,对印章只作要式审查。二、印鉴使用和管理环节中的风险及形成原因1.外部风险。一是客户的风险意识薄弱,印鉴取材和使用不规范,给银行印鉴管理带来压力,比如,少数客户不按人行规定的材质雕刻印章,使用极易伪造和变形的“万次章”。二是少数不法分子伪造客户印鉴,且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已经由“原始”的伪造印鉴,发展到利用高科技手法伪造客户印鉴,仿真度极高,隐蔽性较强,不易识别,极易形成金融诈骗,侵害存款人合法权益,加大银行经营风险。2.内部管理风险。一是内控不力,操作不到位,使验印工作留于形式。比如,2004年我市某单位在某商业银行的存款被冒领案件,就是银行工作人员验印疏忽所致。二是内外勾结,合谋作案,银行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取得客户预留印鉴的印模后,提供给不法分子伪造印鉴,然后,内部作案人员对印鉴只作形式上的验印或绕过验印环节,转移资金。如:某银行一名员工被犯罪分子利用后,采取内外勾结、相互配合,最终非法挪用企业资金1700万元。三是银行内部作案盗用或偷换客户印鉴,盗取客户资金,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管理混乱、内控薄弱的行处。上述印鉴使用和管理上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1.客观原因。因个别客户对银行印鉴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印鉴领用、更换手续太复杂,对银行的规定和要求不配合,存在抵触情绪等。往往造成银行印鉴管理工作的被动。2.责任心不强,验印流于形式。银行柜面人员在验印过程中,往往由于业务量大、金额较小或所谓熟人等原因,导致验印审核把关不严而出现风险。3.违规操作。尽管总行颁布了《中国建设银行人民币单位客户预留印鉴管理办法》(建总发〔2005〕26号),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多种违规现象。比如:单人验印,印鉴卡上未加盖行政公章,更换印鉴手续不全等。4.制度缺陷。因目前印鉴形式多样化,总行虽然制定了管理办法,但各行情况各异,操作各具特色,无统一操作流程,甚至有的行制定的制度办法带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有的电脑验印,当时未打印验印结果,而是操作员在票据上签章作标记,以示电脑验印通过与否。5.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情况下,不法分子制假技术不断提高,有的使用电子扫描仪、彩色喷图等科技手法伪造客户印鉴,形象逼真,而银行结算部门仅靠传统的“折角验印”和肉眼不易识别用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