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公路运输枢纽是指具有一定旅客流量、货物流量、车辆流量以及客货信息流量办理旅客和货物的发送、中专、到达、仓储、配送等业务,具有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的公路运输网络的节点,处于两条以上的干线道路的交汇处,有多个运输站场及其衔接和配套设施。2(交通)运输枢纽:在两条或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信息服务及其他辅助功能的综合性设施。3按照等级将公路运输枢纽分为国际性枢纽、国家级枢纽、区域性枢纽、地域性枢纽。4公路运输枢纽按运输对象分为公路旅客运输枢纽、公路货物运输枢纽、混合公路运输枢纽。5交通运输枢纽的主要功能:(1)公路运输枢纽结构优化功能;(2)公路运输网络的衔接功能;(3)城市交通环境改善功能;(4)公路运输产业结构优化功能。6根据业务功能将公路运输枢纽的站场布局模式分:(1)业务综合式的布局模式;(2)专业分工式的布局模式。7公路运输站场是以设施,场地及配套设备为依托,提供公路运输服务,运输组织,中转换乘,装卸储运,综合物流,辅助服务的场所。8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心地的层次研究规模等极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特性,表现为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k个中级中心地好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9公路运输枢纽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城市结构形态、交通运输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0公路运输站场的区位环:随着公路运输站场的旅客、货物增长、公路运输站场的规模不断增加,而此时城市中心区的负外部性最强,则公路运输站场的极化和扩张状态在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的1/2处形成了运输战场的区位环,即在环内区域建设公路运输站场的可能性大。11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的动力:需求派生性、聚集效应、扩散效应。12公路运输枢纽等级扩散原理:公路运输站场的扩散过程也称渗漏过程,即公路运输站场向外围地区规模转移而形成多个站场的过程。13公路运输枢纽的理论发展形态:单站极化形态、多站扩张形态、运输枢纽形态、枢纽群落形态。14公路运输枢纽空间结构要素:公路运输网络、公路运输节点、公路运输线路、通过节点的交通流量。15公路运输枢纽空间结构含义:是指公路运输枢纽的空间位置与大小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一定形态而表现出来的空间秩序。16公路运输枢纽等级体系参数指标:市场比α(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相邻层次的公路运输等级枢纽之间的服务范围之比)、数量比β(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相邻层次的公路运输等级枢纽数量之比)。17公路运输枢纽空间布局形态:终端式形态、轴线式形态。18现有政策评价指标应考虑:(1)政策目标的合理性;(2)政策目标与政策体系内容的一致性、协调性;(3)政策体系内容的社会认同程度;(4)政策的效益和费用比;(5)政策存在条件的灵敏度。19制定场站建设和管理政策,应当遵循的原则:(1)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2)有效运用资源,加强运营过程管理;(3)明确站场地位,培育和发展有形运输市场;(4)加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构建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和联运系统。(5)建设物流中心发展物流事业;(6)整合站场资源,发展公司经营强化运营管理;(7)技术创新与改造并重,提高服务水平和放弃;(8)鼓励社会建站,淘汰简易站场。20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的内涵:(1)主要确定所在区域(全国、全省等)范围内公路运输;(2)网络上的公路运输枢纽的层数,功能位置数量。21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的研究成果有两部分:(1)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方案;(2)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研究。22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目标:1推动公路运输效率增长、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为宗旨,充分体现公路运输行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2使公路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规划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服务水平。3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公路运输枢纽的层次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促进公路运输枢纽转变,合理引导公路运输需求。23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原则:统筹兼顾,满足要求。与公路网规划相配套。以区域为依托,满足生产力布局要求。层级结构明确,网络覆盖全面。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调查:社会经济调查、交通运输网调查、交通运输枢纽调查。24运输需求预测的内容:(1)经济社会发展预测;(2)公路客、货运量预测;(3)典型案例。25公路运输枢纽适站量:是指适宜于进入公路运输枢纽和站场进行站务作业或短时准放储存的货运量和经由站场发送的客运量。26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基本原则:(1)考虑规划对象在全国综合网络中的地位、(2)引道多层次公路运输网络的形成;(3)适度超前;(4)强调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协调;(5)发挥公路运输技术经济特点,注重枢纽的合理配置。27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方案工作思路:(1)确定备选城市;(2)选取规划指标;(3)选取规划方法;(4)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