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材使用过程中关于活动形式的几点思考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怎么分组?讨论与思考:分组活动,是一个集体的幼儿分成若干个小集体,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分组活动,有幼儿自发、自主的分组及教师分组两种情况。幼儿分组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活动需要不同,探索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幼儿常常按自己的需要,自发、自主地分成小组开展活动。以主题探索为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出现按兴趣结伴、任务结伴、性别结伴,有可能还有混龄结伴等等分组形式。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分组,让个体得到更多的满足。教师分组根据教育需要进行教师分组,其目的常常是有利于教师的观察指导,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以更有效地关注活动的过程。分组,让幼儿得到更多的支持。“分组”只是一种活动方式,只有当它与教育目标、内容相一致,并有利于幼儿获得多种经验时,才需要存在。(长宁区教育学院周淑瑛)《走近新教材》上海教委教研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问题:是否每一活动内容都要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才符合课改的精神?讨论与思考:当我们明白各种活动形式的功能以后,结合具体活动内容、幼儿已有经验和当前的兴趣、发展需要等,进行综合分析,决定活动形式。并非每一种活动都一定要转换多种活动形式的。例如:小班教材“小宝宝”主题中“我的名字”。当小班幼儿愿意学着用普通话说出自己的名字,对同伴的名字开始有兴趣时,是推定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良好机会。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同伴互相认识,是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而集体活动的形式能够实现交流、分享的功能。教师又根据新小班幼儿比较胆小、语言表达、记忆力水平低等特点。常常以小组(小集体)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活动,如“开门、关门”的游戏,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名字,也让几个人一起说说同伴的名字。又组织“贴纸人”活动,因为仍然是交流为主的活动,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说说自己长得什么样,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还是小组(小集体)的形式更合适。所以,转换形式并非是追求的目的,采用什么形式有利于幼儿获得经验,才是教师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长宁区教育学院周淑瑛)《走近新教材》上海教委教研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