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柳州教育管理高研班学习总结.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柳州教育管理高研班学习总结.doc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柳州教育管理高研班学习总结.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汲取思考启迪奋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柳州教育管理高研班学习总结柳州市景行小学唐瑜璟盛夏火热的骄阳,挡不住求知的渴望。满怀着期待、憧憬,我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在有着“中国教育黄埔”美誉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学习时光。优美的校园环境,前沿的教育理念,丰富高效的课程,严谨而热烈的学习氛围,严格而亲切的领导,学识渊博的教授,才思敏捷的同学,犹如一首让人留恋的歌,一杯令人沉醉的酒,我至今久久回味。19天的历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终身学习的愉悦和幸福,知识与学习的无穷魅力将我的整个心灵荡涤。课堂上,我像海绵一样尽情汲取,生怕错过专家一句有价值的见解,留下了满满两本学习笔记;课后,我将汲取和思考相结合,把专家所言与自身工作和学校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反思、反省,捕捉自己的思考声音,一共写下10篇学习博文,包括了对教育、教师、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理解,共计12000字,成为今后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将学习收获整理、盘点,归纳如下三方面汇报:一、对德育的再认识:感化启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重要性肯定不言而喻。但是,面对当前诸多的德育现状、困惑、问题,相信很多老师都不会感到轻松,德育依然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条永无止尽的探索之路。从郑增仪、胡新懿、陆士桢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中,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德育的本质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用两个词表达对德育的再认识,即:感化、启迪。1.德育是一种感化。——不是简单的“你要这样!”;也不是“你应该这样”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生做人,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知书达理,以理化情”,将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功能。可是,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做到了吗?做好了吗?在学生身上仍然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在父母创造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孩子们享受着百般呵护、万般疼爱,却脆弱、自私、自负,不会感恩、不会包容、不会生活;“马加爵”“范跑跑”和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杀事件,足以让每一个教育者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实施有成效的德育?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思想很重要。德育是什么,不是简单的“你要这样!”;也不是“你应该这样。”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是一种感化。陆士桢教授在谈到中小学德育时强调:“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改变态度开始。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要把儿童当做活的,有发展性的主体给予应有的尊重;其次,我们要学会接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尊重青少年的主动性,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我们还要注意个别化,把每个青少年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对每一个鲜明的个性负责。“德育不是把土豆发展成苹果,而是辅助土豆发展”。有了以上基于尊重、理解、接纳的德育观念,才有可能实施“感化式”教育,而不是“灌输式”“强制式”的德育,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教育的根本。2.德育是一种启迪。——不是生硬的口号;也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激活内心感受。陆教授提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传递观点,限制行为,更重要的是启迪道德行为的内心感受。学校在设计学生德育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自下而上式”,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活动过程,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反思当前中小学儿童思想教育,为什么耗时多,成效差?其中原因,除了目标高深,内容抽象,标准单一,与人格塑造分离,脱离儿童少年的实际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育形式脱离儿童主体性。大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成人思维或者是从上级的要求来考虑,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式”的形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没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主动接受、体验,还是被动的参与?这样的德育形式,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节。采取体验式的活动,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感受深刻,实际确实如此。例如上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护蛋”活动,引导学生用心呵护“蛋宝宝”,克服各种因素的诱惑,勇敢面对困难和失败,由于学生有亲身的实践、体验,就更深的理解了感恩、责任、自控的含义。相信很多老师都有体会,当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如果是心平气和的,对学生的问题原因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从尊重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情况下,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是,大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结果,只看到外显的问题,就急于采取说教、制止、限制的方式,表面看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真正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东西却很少,很少。如果我们的德育已经流于了一种“说教”形式,这真是教育的悲哀。“让学校的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感化、启迪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真、善、美,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