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docx

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书愤》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1自从我校实行“1+1+4悦动课堂”以来,陈慧老师的一节《书愤》成为语文“悦动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是我们高二在诗歌鉴赏阅读中又总结出一套规律: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议探幽、以练提能。逐渐实现了同类课堂的优化处理和举一反三。一堂课听下来,几多收获,些许遗憾,一并反思如下:一、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三)解释题目,提纲挈领。解题时陈慧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四)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关于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之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五)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这一环节,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路整理为:1、知人论世2、解题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4、手法技巧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一)、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陈慧老师在全校公开课时,这点处理的非常好)(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陆游《书愤》的教学反思2我对《书愤》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贯彻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基本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特点。古诗《书愤》是作者表现自己“收复失地,抗金救国”伟大志向,而壮志难酬的诗。在学习诗歌时,首先注意让学生借助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赏析诗歌的手段之一“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对诗歌进行初步赏析,目的让学生在读与感悟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通过对“知人论世”阶段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陆游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在课结尾的时候重点讲述文章要表现的诗人之“愤”,进一步使“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主题得以彰显。学生也从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认识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其次纵观教案全程,抛弃传统的“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诗歌的“基调—格律—感情”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帮助学生洞悉了这首古诗所写之景与所言之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景和事要的表现诗人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更要凸显在悲愤之余,诗人仍不改志向,一心要“收复汉室,抗金就国”的伟大志愿。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和古诗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由事入景”、“由景入情”。先欣赏颔联所描写征伐之事,再讲述这句话不仅叙事,也在写景,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大好河山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不思北伐,最终落入金人手中的结果。诗人无比悲愤,抓住一个“空”字,引入到抒发作者情感的后两句学习中。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同时渗透情感目标的引领,由最初的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到认识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作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