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河的主人》教案《黄河的主人》教案(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河的主人》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黄河的主人》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们作为“黄河的主人”的骄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播放黄河水流湍急的风光片镜头。2.出示课题,质疑: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二、自读课文,初知文意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读生字,读准“湍”、“骇”的读音。2.思考:谁是黄河的主人?3.抽问。三、再读课文,根据旁批学会解决疑难1.再默读课文,学习课文旁批,写出不明白的问题。2.师重点引导解决:艄公为什么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而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则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同解决。)3.解决疑难。(1)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以衬托艄公的“勇”。(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羊皮筏子的“小”“轻”,以突出艄公的“智”。(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乘客们的谈笑风生,以表现艄公技术高超,令人信服。(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艄公驾羊皮筏子的神态、动作,体会艄公的镇静和机敏。(5)在体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齐读最后一句。2.教师利用旁批,让学生自己总结。《黄河的主人》教案2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再现,的却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五、教学准备:课本、黑板、粉笔、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初步复习: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板书)。既然是文包诗,就请大家首先通过朗读到课文中找找这首诗,并请大家联系课文想想这首诗的是什么意思?3、学生自由读后进行交流,出示诗。4、请学生自由朗读,请多个学生朗读。5、请学生提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并划上横线。6、大家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只有好好读课文,读明白了,读懂了,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的。(二)深入学习1、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中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2、这次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3、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4、今天我们就要随李白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小节。5、一对好朋友即将分离,能不能用个词来说说。(板书:依依惜别)6、课文中谁和谁依依惜别?7、课文中还有许多表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请大家快速地读2—3节,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8、谁想把刚才你划的句子读个大家听。随学生划的朗读讲解课文。(1)学生找到第2小节,教师随之出示。①谁能把这句读好的?指读。②说说你在旁边都写了什么批注?③谁也能把这句话读好的?指读④他们都不想去提及分别的事情,因此一会儿,一会儿(引读)⑤全班级一起读(2)学生找到第3小节,教师随之出示。①学生说到哪一句,就请多个学生朗读。②当学生说到王勃的诗,适当给学生进行解释。9、让学生带着依依惜别之情读好第三小节。10、请同桌的同学分角色加上动作自由朗读第3节。11、请学生上台表演。12、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还是有人要走(出示第4节)13、请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14、学生交流:①“依然伫立“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②结尾的省略号可以看出李白依然站着③“凝视“中可以看出李白依然还在看着远去小船上的朋友④“岸边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柳树好象也在向孟浩然挥手,海鸥好象也随孟浩然而去)15、相信大家一起读更能表达这种感情的。(齐读)16、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17、学生自由练读。18、指名学生朗读。老师做些评价。19、全班朗读。20、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汇总划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