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国高职高专专业骨干教师研修班会议纪要2009年7月22日—25日,全国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会议在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隆重召开。会议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协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4所医学相关类学校的57位学员。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沈彬校长,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巫向前校长,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分会主任委员、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梁琼芳教授。本次会议得到了各主办、协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与会代表倍受鼓舞和激励。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秘书长陈解放教授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主任石伟平教授作了有关“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思考”的报告。这些重要报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问题进行详尽的阐述。听了胡颂恩处长的“高职高专教学能力提升”;徐志毅主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高斐主任的《生化技术》课程建设;针对各学校的改革现状,并且就如何将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落实到就具体的教学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还请了贝克曼库尔特应用技术专家姜晓工程师作了贝克曼库尔特免疫分析系统及项目临床介绍。7月22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7月22日正值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天文奇观,来自远方的同仁们能相聚在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会议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章雅青副校长主持。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沈彬教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分会主任委员、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梁琼芳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巫向前教授分别也先后致辞,都对本次会议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会上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章雅青副校长作了国家示范校建设介绍。她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示范建设基础与思路、示范建设进展与成果、示范建设思考与展望。这些内容对与会者有一定的启示。7月22日下午胡颂恩处长作了有关“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设计”的报告和“高职高专教学能力提升”头脑风暴研讨,后者从三个方面介绍。第一、为何强化团队建设和执教能力提升第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内涵。谈了(1)建设和培育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2)明确高职教育教学的三个主要思想与理念(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就业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做学合一,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夯实人才培养规格所需执教能力的四类基础(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艺术与效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与管理的水平;行、企业工作经历-背景和实践能力)。(4)全面修炼高职教师在具体施教中的五大素养(优化师德、增强师能、丰富师学、规范师行、陶养师情)。(5)不断提升教师在高职教学中的六种核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机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第三、怎样做好团队建设和执教能力提升。主要讲了(1)强化专职教师能力素养的探索与实践(2)增添对学生的十个更多(3)以情动人,提升感染力,因材施教,扬长而避短(4)探索与实践任务引领型课程(5)强化单元课程的教学设计(6)对高职教育教学同行的几点建议。会后大家进行了互动,气氛非常活跃。7月23日上午学员们聆听了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秘书长陈解放教授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陈教授首先从工学发展的历史讲起,然后仔细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际发展状况,指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他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创建特色,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他仔细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确立以特色创新与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加强以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为重点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要落实以过程管理为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陈教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职业素养的提高、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支撑系统以及工学结合的适用环境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着重提到了工学结合的核心在于将已往的“知识本位”教育转变为“实践为主”的教育,这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应该调整现有的课程观等,在谈到工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