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从习惯抓起曲靖市沾益县水桥小学李燕【摘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听"讲的习惯,及时整理和复习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几个方面来培养。【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形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心理学专家洛克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成人、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他们发展中持久的发动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可分为具体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前者如写字、看书、动作速度等习惯,后者如思维、记忆等习惯;就习惯的作用而言,可分为良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而坏习惯会贻误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地影响学习效率。经常听一些家长说,学生上小学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上初中后学习成绩退步较大,而有些学生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优秀,而上初中后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究其原因是上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探索”、“会思辨”,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责任。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好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当然也是要对孩子预习结果进行检查。每天应提醒孩子对新课预习,让学生知道明天该学什么,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因为预习,听课会更轻松,感觉会更精彩!二、课堂"听"讲的习惯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黄金阶段,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听课又是他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环节,所以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经常做小动作,不会倾听别人说话等不良的听课习惯,我采取以下方式逐渐培养。1、随时纠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大多数是由于年龄特点决定的,是无意识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听课行为,做到随时纠正,不厌其烦地去提醒。例如:我上课有一句口头禅:“身子坐正,脚放平,让我看到你的眼睛”。每节课上课伊始我都要说上一遍,讲课过程中如果学生做不到了,再加提醒。由于每节课都要说,天长日久,学生不但能背上来,而且我一开口他们就能再心里默念,并且通过自身的行动体现出来。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突然提高讲课声调,可以直接叫一下走神的学生,可以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可以忽然停止讲课,给学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待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时再接着讲,也可以喊起一名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让他环视一下有没有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还可以走到某一名学生身边,或拍拍他的肩膀,或摸摸她的头,用肢体语言示意要认真听课了……2、表扬典型。著名的教育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好的表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老师可以经常表扬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时间一长,他们就不知不觉地成了学生们的榜样。老师还可以抓住时机,对那些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而某一次认真的学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表扬,让他觉得做得好就会被表扬,他下一次可能会做得更好。小学生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小五星,一句话语均是奖励表扬。只要我们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在适当时候给予表扬,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适当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批评总是要指出别人的缺点,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