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9卷第2期集宁师专学报Vol.29,No.22007年06月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Jun.2007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特色张俊(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典范作品。它在表现内容、音乐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究。也正是这种特色,使它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一举走向世界。关键词:民族性;民族风格;民族化;艺术感染力中图分类号:J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71(2007)02-077-05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完成于1959年并于当年首次在上海公演,之后,立即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推向社会。从此《梁祝》协奏曲便以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性意境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场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鸣惊人,举世瞩目。《梁祝》协奏曲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笔者认为作品总体上的民族特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梁祝》协奏曲取材于我国一个传统的同名民间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东晋时期,在我国南方(现在的浙江省)的祝家庄,有一位祝员外,其女祝英台聪明好学,她冲破了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在求学过程中,她与善良、纯朴的贫苦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在两人分别的时候,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她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慕之情,但是,诚实的梁山伯没有领会她的意思。分别一年以后,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一位女子,便立即向她求婚,但此时她已被父母许配给不学无术的富家之子马文才,尽管她坚决不从并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最终没有结果。而梁山伯由于得不到与祝英台的爱情,二人楼台相会后悲愤而死。当祝英台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来到梁山伯的坟前,面对苍天,对残酷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就在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纵身跳入,然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对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这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民间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寄托着人们“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梁山伯和祝英台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不仅在我国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家喻户晓,而且随着音乐飘洋过海,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人,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作品的主体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梁祝》协奏曲的主要音乐材料是以同名越剧音乐中的部分曲调为素材,然后进行加工提炼发展而成的,所以其曲调主要以民族五声调式87集宁师专学报第29卷音阶构成的旋律为主。以下列举典型的音乐片段加以说明:在作品呈示部的引子中,双簧管以娇美的音色和中提琴相互模仿,奏出了采用越剧间奏音调写成的主题音乐,旋律悠扬婉转并带有田园风味,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梁祝二人同窗共读的动人画面。在作品呈示部的主部中,独奏小提琴在竖琴的伴奏下,先后在明朗的高音区和浑厚的低音区用慢中板速度奏出了纯朴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主部主题(即爱情主题)。这段优美典雅,如歌如诉的主题旋律是在越剧唱腔音调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反复出现,贯穿全曲,表现了梁祝二人纯真美好的爱情。在作品呈示部最后的结束部中,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和竖琴的伴奏下,奏出了悲伤哀婉的惜别主题。这段音乐采用越剧中慢板唱腔的音调写成,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惜别前祝英台既想表白自己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慕之情,又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欲言又止这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第2期张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97在作品展开部中的抗婚主题之后,整个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奏出一段悲壮,坚定而又激荡状阔的五声徵调式音乐,把全曲的情绪推向第一个高潮。这段音乐,一方面表现了祝英台对残酷的封建礼教誓死不从并坚决反抗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自由的爱情生活充满坚信和向往。在作品展开部的高潮(祝英台绝望投坟)之后,乐队奏出了抒情性的五声徵调式歌颂主题,旋律鲜明,和声饱满,令人荡气回肠。一方面歌颂了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及反抗斗争的胜利,同时也是对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一种有力抨击。三作品的和声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梁祝》协奏曲在和声语言的使用上,主要以民族和声的典型语汇纯四度,纯五度以及大二度音程关系为主,尽可能地突出音乐的民族性。以下列举典型的音乐片段加以说明:在作品呈示部引子的一开始,竖琴在低音提琴长音和定音鼓缥缈轻柔的震音的衬托下,从低音到高音轻轻地拨出一个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