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拒不承认错误,怎么办?学生有时候违反纪律,或者犯了错误,但由于教师没有亲自“抓到现行”,他就百般抵赖,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有偷窃同学的物品和破坏公物的行为。可是,当老师苦口婆心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时,他却不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遇到这样“抵赖”的学生,班主任只好作冷处理,不了了之。但这样下去,肯定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因为如果学生连认识错误的心态和决心都没有,那么更不要说改正错误了。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办?有一种艺术叫批评有的学生确实是“屡教不改”,而有的老师确实还在苦口婆心,“不改屡教”。是什么让教育事倍功半?是什么让教育跌进恶性循环的怪圈?究其原因,多是教师批评艺术不过关。作为一个班主任,尤其需要灵活驾驭批评的艺术,特别是在面对拒不承认错误的学生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做到举重若轻。看到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没有不生气的。这时,要忍耐。如果一顿批评如暴风骤雨一样把学生淋成落汤鸡,就没有了回旋余地。孩子嘛,哪能不犯错?犯错还能犯多大的错?就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再“重”的错也是“轻”的。举重若轻,这是展开批评艺术的关键。二、做到兼听则明。学生犯了错误,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要仅仅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为准。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同学关系等等,是否与此有关?要去详细调查,周密了解,认真分析。做到兼听则明,实事求是,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实现批评艺术的保证。三、做到避实击虚。不要与学生发生言语冲撞,更不要与学生在细节上纠缠。要从容地冷处理一下,先把学生稳住,再仔细调查,拿到证据,掌握批评的制高点。不要直接批评学生,不妨学学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先找一找学生的亮点。因为拒不承认错误的学生多是久经批评的学生,所以要抓住他的亮点,突然“狠狠地”表扬他,肯定能打乱他的阵脚。魏书生老师说,这就是他们的软肋。让学生知道你尊重他,关心他,爱护他,他的心就会软下来,不能再硬跟你干。这时,还用得着你“苦口婆心”吗?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巧妙出击,这是完成批评艺术的突破口。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错改错学生犯错的背景、方式和后果各不相同,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暗示点化法。有些错误是学生无意中违反了行为规范,不存在思想深处的问题,老师就不必大做文章,大动干戈。点化,程度上点到为止,方向上小事化了——只要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行。有一次,我看见黑板上有学生乱写的一些东西,并看出了是谁的笔迹,但我说:“不追究了,只要这个同学改正就行。现在谁来把它擦掉?”只见那个“肇事者”举手最高,我把机会给了他。下课后,我悄悄地表扬了他勇于改错的品质,并答应了他负责黑板清洁的申请。师爱感化法。有些学生犯错时情绪激动,思想固执。采用高压政策严加呵斥或者一厢情愿地说教,不但不能触动心灵,甚至会激化矛盾。这时,首先要以情感人,然后以理服人。有一个学生因为受到美术老师的批评,竟然出口辱骂老师。当被送到我的办公室时,她坚持自己那样“说”是有理由的。我拉着她的手来到路上散步,让她先平静下来,然后对她说:“你还记得吗?那段时间,你体质不太好,老师每天早锻炼就这样拉着你的手慢跑。其实,每个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最后,她向我承认了错误,并找美术老师道歉去了。舆论转化法。社会心理学认为,集体舆论对于个人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对于那些有损于集体利益的错误,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发正面的集体舆论,让当事人深刻反省自己,积极采取行动,弥补过错。有一天,我看见在学校的常规检查公布栏上本班扣分最多,就把全班同学带到公布栏前,让他们看积分,说感受,想想自己的责任,谈谈今后的打算。在群情激愤的舆论氛围中,我看见有几个“捣蛋包”红着脸低下了头。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学生年龄小,喜欢大胆尝试,有时甚至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他们往往在是非间徘徊、逗留,会出现对待错误拒不改正、肆意违反纪律的行为。怎样才能扭转学生这种顽固坚持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呢?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撑起一片天空,具体说来:首先,调查错误的深层原因,避免正面与学生交锋,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家庭的种种变故,可能导致家长对学生教育的漠视,导致学生性格孤僻,缺乏与别人的交流,导致自我封闭,自我禁锢,出现对待错误时“死钻牛角尖”现象。班主任应深入家访,正确引导,帮助他从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其次,给予犯错误的学生温馨的关爱,使他们得到爱的沐浴,让爱去滋润学生久已干涸的心田。老师的谈话,耐心、细致的辅导就像爱的火焰愈燃愈烈,一直燃到学生内心的深处,照亮学生那孤寂黑暗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能打开学生内心的无形枷锁,使学生对班主任有足够的信赖感,使学生与老师形成一种默契,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就能使学生乐于将内心的话语向老师交流,向老师诉说。最后,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