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景店行政村介绍地理位置井店村位于县城南9公里、东明集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西临高兰公路,北靠二干渠,交通便利。全村现有342户,1528人,耕地2400亩。历史记载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井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井店,现无井姓。全村有柏、文、马、胡、王、单、陈、董、杨、卢、吴、刘、曹等13姓。柏姓于明永乐十年(1412)从山西洪洞县迁入,117户503人。文姓于明永乐八年(1410)从山西吉山县崔凤庄迁文寨村,明洪熙年间由文寨迁入,95户470人。马姓由司马复姓演变而来,首迁马主薄,次迁东明集,后定居井店,现有65户270人。胡姓15户70人。王姓13户60人。单姓于1895年从李街村迁来,现有13户45人。陈姓8户35人。董姓5户20人。杨姓4户20人。吴姓从吴沙窝迁来,现有2户13人。刘姓于1962年由后渔沃迁入,现有2户10人。曹姓1户3人。卢姓2户9人。共迁出35人,其中支边(新疆)6人,移民黑龙江5人,湖北打江堤12人。外流黑龙江等地12人。1944年建村政权,陈玉贤任农会长,文殿银任儿童团长,吴爱华任妇救会长,带领村民巡逻放哨,减租减息,配合部队活动。1953年建立党支部,董进修任支部书记。解放前的井店村贫穷落后,村北的沙丘起伏,高低不平,风沙刮毁禾苗,南地盐碱成片,白茫茫的耀眼,农作物产量极低,小麦亩产不足百十斤。低、洼、碱闻名的“井店洼”并非井店土地,因耕种人往往找井店老行户(即交易人)而说成“井店洼”。解放后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1966年车拉筐抬,整平土地1000余亩,植防护林200余亩,防沙固沙,改变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二干渠和贾河的开挖,大大改善了全村的水利条件。1978年打机井10眼,1983年架起高压线,1996年打封闭井50眼,修路挖沟2000米,实现黄灌井灌双配套,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人杰地灵井店人思想解放,商品意识强。在1978年由柏水金、马提纲负责,投资15万元,建大型纸厂,30多名工人,日出瓦楞纸4吨,收入可观。1981年纸厂改砖窑厂,50多名工人,日出砖5万块,十分红火,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依托紧靠高兰公路的优越地理位置,2000年在公路西侧建起大型西瓜市场,占地80余亩,投资15万元硬化了市场道路,日销售西瓜200万斤,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上百辆车络绎不绝。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饮食服务业,年创利税可达二、三十万元。各类专业户增多起来,带头人是王玉爱,他从1990年开始建起废品收购站,年收入10万元,1995年扩大经营,收购粮食、油料、大蒜、菜椒等,至2005年,已拥有冷库两座,库房56间,货车3辆,轿车2辆,粮食购销日均10多万斤,固定资产达500余万元。在其带动下,村内已涌现一批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如柏得所的车辆修配厂、文景桥的兄弟粮行、马朝恩的育英幼儿园等,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建设,新房、楼房越来越多,电话电器日益普及,主街道修成水泥路面,大小运输车近百辆,家庭小轿车20余辆,村民由温饱迈向小康。教育情况井店村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晚清时已有文维汉办的私塾,学生10余人,后又有文维范、文灿章等相继开办私塾,使本村一大批适龄儿童受到教育,有的走上革命道路,如陈玉贤、董进修等。解放后建小学,5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胥保善为校长。村内第一所幼儿园是2001由马朝恩投资30万元建起的,幼儿班3个,小学班3个,教师7人,学生160多人。全村大中专毕业生30余人,研究生2人。该村有习武的习惯,1928年练大红拳,教练3人,学员30人,强身健体,保家护村。文革间中断。1990年又马朝恩重新组织20余人的大红拳班,除练拳外,还学舞狮、杂技等,逢年过节,表演技艺,引来四邻八乡群众前来观赏。1950年成立的大平调玩会班,假日农闲,搭台演出,热闹非常。村里名医不断。早在解放前,柏思荣治疗骨折外伤非常闻名,德高而艺精,十里八乡的患者前来接骨疗伤。其孙柏建军继承了祖业。在部队学得针灸医术回村开诊所的杨朝军,专治风湿及颈椎腰腿疼病,疗效显著,响誉周围乡村。井店村已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明日一定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