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二下历史重点知识回顾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开端是: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完成过渡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成立,完成过渡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一单元重第一单元重点:(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1、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1949年;(1)历史意义: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内:②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①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②鼓舞被压迫人民和民族解放斗争(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新政权的巩固措施:①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②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③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④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交。2、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三亿多农民迫切要求土改。地区:新解放区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颁布)成果: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意义:①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巩固了人民政权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⑤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连线知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连线知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一个怎样的过程(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度。(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土地公有制不变土地公有制不变,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土地公有制不变第二单元重点:第二单元重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起步时间:1953--1957背景: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工业水平低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意义:①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调整1953—1956年底2、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调整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方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和平过渡创举)和平过创举意义(影响):①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评价:①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③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存在过急、过粗、过快的缺点。(反)3、中共八大:1956年探索中的良好开端背景或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评价:它使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知识连线:中共舜笥胧唤烊腥岬囊焱?知识连线: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异同?相同点:都明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同点:①中共八大的主张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张得到贯彻执行。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十一届三中全会比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更深刻的集中表现是: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所以要进行改革。第三单元重点:第三单元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