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实施为目前进行教学改革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目前教学方式单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翻开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速度快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普遍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1979年印度的科技人员己达230万,比50年代增加了十培,而且还是世界上拥有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较多的国家之一。别国成功的经验提醒我们,本国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把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把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二、开拓创新的教学观确立了教育观,如何去实施,就离不开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入手:1、适应新课程,重视创新与开发。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相分离,课程规定“教什么”,教学规定“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是圣经,教师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没有创新思维,教师越教越死板、机械,学生越学越厌烦、枯燥,这种现象正是俄国教育学家kg乌姆勃什科批评的那样:“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权威的论述者,学生是努力的听众”。假如学生没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压力,没有将来考学、就业利益的驱动,这样的课堂谁乐意进、乐意学呢?而新课程正是抛弃了“文本课程”而走向“体验课程”,抛弃了“封闭”走向“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抛弃“本本主义”,积极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把给定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课程”,用活教材、激活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教师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2、改变教学过程,注重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提到教学,我们就想到教师教,学生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讲台是“神坛”,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以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突出教师权力至高无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复制教师知识的容器,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不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及创新的空间,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少尖子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下变得没有梭角,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创新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清楚,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其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无所事事,甚至于蒙头睡觉,这就根本没有发生教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注重教学过程,教给学习方法。三、研究促进的教师观。树立怎样的教师观其实质是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研究就是要求我们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分离,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研究只是专家的问题,这就导致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一定为教学所需,而在一线的教师缺乏理论指导,而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念难以解释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之中,以研究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反思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东西,真正把教学与研究溶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促进,就是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技知识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教师要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把传授知识再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任务,“讲台”不能是“神坛”,而要变成师生讨论问题的平台,教师本身要变成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需要的变化,要求我们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