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 戏 在 徽 州.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徽 戏 在 徽 州.doc

徽戏在徽州.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徽戏在徽州陈长文严济棠李太徽戏是形成于安徽的徽州、池州、太平、安庆(即今徽州、贵池、当涂、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曲,俗称“老徽调”、“徽班戏”。它是在徽州腔、青阳腔(“徽池雅调”)的基础上,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它曾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不仅京剧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戏曲剧种如淮剧、婺剧、赣剧、湘剧、桂剧及滇剧,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徽戏的缘起徽戏在徽州的缘起有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理的原因和基础。徽州开发建置较早,物产丰富,文化昌盛,名人辈出,乡人尚文雅、崇义理、爱习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人作“歌舞离别之辞”;《晋书》卷二八“五行中”载:“海西公时,庾唏(按:司马唏)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使左右可和之。又燕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悲切,唏唏果徙新安”。至明代中叶,徽商的兴起,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当时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徽商“于负四方”、“盛艳天下”,且有“无徽不成镇”的声誉。民国《歙县志》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在徽商的鼎力相助下,民间的乡土戏班和士大夫阶层蓄养的家班纷涌而起。如万历八年(1581)冯梦祯游齐云山时记述:“俗传三月三日为元君降凡日,远近进香填塞道庐,连三日,延弋阳梨园演戏娱神”。(《寄园寄所寄》)又万历十九年吴子玉《休宁茗州吴氏家记》载:“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届举赢,诚为靡费”。虽如此,但该族仍允许:“梨园笋、保禾苗等责令罚款戏听演不禁”。再如万历二十七年,《休宁碎事》记载:“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台戏用童子扮故事”。万历二十八年,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仅戏台就有三十六座,献艺的除吴、越请来的名优,大部分是徽州本地艺人的班子;演出盛况空前,连潘之恒也赞叹;“从来迎春之盛,海内无匹,即新安亦仅见也”。至于徽商蓄养的家班,有如吴文倩、汪季玄、吴越石、曹文埴等所组建的班社,其规模之宏大,演出之兴盛,早已为史家所称道。徽戏在徽州所以能形成的地理原因是,这里是吴、越、楚文化的交汇之地。自汉、唐以来,中原屡遭战乱,许多文人学士和失意的仕宦,来徽州游历、避难、隐居,带来了中原文化;加之徽州群山环抱,交通闭塞,使这里成为经济、文化能够比较稳定发展的世外桃源,特别自南宋建都临安(杭州)以后,南戏北上,北戏南来,使徽州成为诸腔并陈、百花竞艳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上说,徽州南靠赣东,为弋阳腔、乐平腔兴盛之区;东依苏、浙,为昆山腔、余姚腔发祥之地;北近中原,为秦腔流行的地方;西傍襄阳、武汉,为汉剧成长之地。故自明代初叶以来,皖南徽州、池州一带已广泛流行弋阳、余姚、海沿、昆山诸腔。正如王骥德《曲律》所载(成书于万历三十八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计之二三。”这些条件,均为以后徽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徽戏在徽州的形成,与目连戏的影响也有直接关系。目连戏早在汉末隋初以至唐、宋时期,就有各种“目连救母”变文、杂剧问世;至明万历年间,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形成一个艺术上较为完整的剧种。自此,徽州各地,目连班社纷起,搬演目连戏已成为徽州民间祭神、祀祖的主要戏曲活动。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戏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辫、翻桌、翻梯、斤斗、蜻蜓、蹬缸、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排情理……”。目连戏的声腔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表演上大量吸收了徽州民间杂耍、武术的成份;剧目上如《双下山》、《骂鸡》、《哑子背疯婆》等,也多半来自民间小戏故事。这些艺术的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清代形成的徽戏,从中看出徽戏与目连戏的继承、因袭关系。徽戏声腔的形成徽戏的声腔,如前所述,是在徽州腔、青阳腔(亦即“徽池雅调”)的基础上,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衍变而逐步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即“徽池雅调”阶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弋阳腔、余姚腔在徽州、池州一带广泛流行。弋阳腔传到徽州以后,很快与当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弋阳腔传到青阳、池州一带以后,与当地流行的余姚腔和民间音调相结合,则形成了“青阳腔”(亦称池州腔)。这两种声腔的统称即为“徽池雅调”。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成书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左右)中说:“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王骥德在《曲律》(成书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中也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由此可见,徽州腔、青阳腔(“徽池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