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梅岭三章》教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梅岭三章》教案.pdf

(2024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梅岭三章》教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梅岭三章》教案◎文化自信: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烈情感和豪壮情怀。(重点)◎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难点)一、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扫清障碍,了解背景◎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丛莽.(mǎnɡ)旌.旗(jīnɡ)阎.罗(yán)捷.报(jié)血.雨腥风(xuè)◎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革命诗词,有“元帅诗人”的美誉。作品主要采取旧体诗词的形式,但又不为格律所束缚,灵活自由;语言朴实、明快。代表作品有《陈毅诗词选集》等。◎理解小序。朗读小序,勾画出重要内容,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小序在全诗中的作用。小序点明了作诗时间、地点及缘由,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有重要意义。◎背景链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的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2.目标任务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第一首:身陷绝境,死而不已。第二首:誓死卫国,激励战友。第三首:展望未来,革命必胜。◎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三首诗共用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浑然一体的组诗。3.目标任务三:分析意象,体会情感◎圈画三首诗中的意象并分类,分析其内涵及情感,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意象内涵情感泉台、烽烟、①__________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英勇无畏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纸钱表达不屈的革命意志②__________捷报、自由花表达③__________的信念坚定乐观[参考答案]①血雨腥风②视死如归③革命必胜◎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内容概述革命精神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第一章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继续战斗。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第二章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的革命精神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第三章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4.目标任务四: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其表达效果。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招动声势浩大。词斩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阎罗”的憎恨。飞想象捷报来得又多又快,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正表现出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副词须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多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望。5.目标任务五:拓展阅读,感受革命精神◎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探究两者在诗歌体式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大江歌罢掉头东①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面壁十年图破壁⑤,难酬蹈海⑥亦英雄。【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即将赴日留学,时年19岁。②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③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一说指各种科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⑤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