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潘天寿晚年力作《鹰石山花图》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奠定其地位的重要力作,几乎每一幅都被人熟知。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晚年所创作的巨帧,都已一一载入了美术史册。《鹰石山花图》约作于1960年,笔墨精美绝伦、气势壮阔宏大、色彩沉着鲜艳,呈现眼前,美不胜收。刊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书画集》(下)146页,及香港《名家翰墨》25集(潘天寿/翎毛),26-28页。■lot514潘天寿鹰石山花图尺寸:182.3×141.8cm估价:RMB5,000,000—7,000,000这些年来收藏者一直将此幅作品交潘天寿纪念馆代为保管。目前社会上有不少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急切收藏潘天寿书画精品,但真迹极难寻觅,这次藏者割爱,特委托嘉德拍卖公司拍卖,使得此巨帧流入市场,相信各路藏家会珍惜这一难得的收藏机遇。《鹰石山花图》是潘天寿晚年艺术鼎盛期的杰作。山石纯用简括刚劲的书法笔线进行勾勒,不作传统的皴擦之法。一块占4/5画面的巨石,典型的“潘公石”,笔线老辣有力,笔笔交代得清清爽爽,并以烂漫山花和有节奏的苔点点缀,极有章法。潘先生认为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要以特色取胜。中国绘画要拉开距离,求意境、讲格调,以笔线见长,明豁空灵的特点不能削弱。他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大批创新之作均有这样的特点,尤以雁荡山为题材的一组作品最典型。这批作品有《雁荡山花》、《记写雁荡山花》、《雨霁》、《小龙湫一截》、《小龙湫一角》、《灵岩涧一角》等,也包括此幅《鹰石山花图》。此图也是潘先生尝试将山水与花卉相结合的成功创作之一。传统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很难与近景花卉相配。潘先生却以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的办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那种天然荒率的姿致,清奇纯雅的意趣,高华绝俗的品质。画幅款式取西画惯用的方构图,而别于传统条幅和中堂的画法。通篇稳健、厚重、饱满,具有极强的力量感又保持了鲜明的中国画特色。从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潘天寿既是传统的坚强捍卫者,又绝不保守,敢于在传承中探索创新,而这种探索又不是简单的中西融合。几乎就在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物画向苏联学习明暗素描成为全国性的一种倾向,潘天寿却反对用明暗素描来画中国人物画。在他指导下,浙江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改造素描,仅取其造型之长,坚持中国画的特色,并用花鸟画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来塑造人物,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中国人物画,被画坛誉之为“浙派人物画”而风靡全国。当时教素描的苏联专家、著名画家马克西莫夫见到浙派人物画代表方增先的画《粒粒皆辛苦》时,也翘起大拇指称“这种中国人物画有特点,好。”另一位专家更是对潘天寿的花鸟画钦佩之至,那就是罗马尼亚来中国开班教授结构素描的著名画家博巴。时至今年元旦,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会聚潘天寿纪念馆,在回忆潘先生时,方增先还深有感触地说:“潘先生当时要我们那样画,开始我们并不理解,但看到潘先生自己的创作那么好,换了是别人我们还不一定会听呢!”潘天寿虽然并不以人物画名世,但他杰出的花鸟、山水画成就和艺术理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