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绕溪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绕溪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为抓好我校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工作,促进校本研修工作深入开展,根据紫阳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紫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紫教体发201723号)以及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学校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1、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我校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改变我校教研教改工作零散、低效及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的现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2、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主要形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沙龙、学科培训、教学论坛、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经验交流总结、课题研究等为基本形式,基于课堂教学、同伴互助、专业发展、区域合作、特色活动、成果展示等,努力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研修内容1、基于课堂教学类研修:备课检查、听课、同课异构、一课两上、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2、基于同伴互助类研修:评课、集体备课、教材与教学分析、公开课、导学案、师徒结对、教学沙龙等。4、基于专业业发展类研修:个人研修计划、基本功考核、学习笔记、读书笔记、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小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等。4、基于区域合作类研修:联片研修、大学区研修、学科培训、教学论坛、对口支教等。5、研修成果:县区以上评选或发表的文本类成果、网络多媒体和教育电视节目类成果以及自制教具类成果等。6、学校特色活动:学校开展的未纳入上述范围的各类研修特色活动。五、组织管理。1、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再友副组长:梁明华成员:何云安龚孝彧桂金芳米自忠张维术胡新勇范德领校长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者和学习者,各成员是校本研修的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及学分认定工作。2、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学科培训制度、评价与奖惩制度、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等,为校本研修工作的务实有效开展提供保障。3、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日常管理学校教导处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导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学校教务工作要与校本研修工作统筹安排,将校本研修工作渗透到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协同推进。要以教导处、教研组、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成立校本研修工作小组,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抓好安排落实,做好日常记载。六、注意事项1、校本研修认定对象:全体专任教师。借调-教师由借调单位负责认定;不在岗教师不予认定;请假老师据实认定,请假超过一年不予认定;教学管理人员按参加教学研讨和岗位履职情况据实认定;一人一校的教学点教师依据完成教学工作情况予以认定。对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校本研修的教师可用集中培训冲抵学时,校本研修学时年度之间可以冲抵。2、校本研修学时认定以中心校为单位统一认定。提供原始支撑材料,实行一人一档。校级以上活动由学校统一提供活动方案,不装入教师个人档。3、据实考核,严禁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应付,不做表面文章,公平公正评价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行谁签字谁负责制度。4、逐步将校本研修评价结果与教师考评、晋级、评优选模、绩效考核挂钩。5、校本研修学时认定申请表附后:绕溪镇中心学校2017年1月7日紫阳县绕溪镇中心学校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申请表绕溪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篇2]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精良,反思型、科研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绕溪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二、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黄申贵副组长:徐波组员:张丽宁家芬陈忠立杨官昭朱立娇惠德顺王明社陈正莉査道琴王爱三、我校基本情况分析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校本研修层次不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