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努力****南绿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二大题,42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C.改朝换代百家争鸣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2.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3.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A.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D.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A.强调仁义礼法B.成为主流思想C.主张中央集权D.蕴含统一思想5.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6.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7.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8.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此观点属于A.儒家“仁政”思想B.道家“无为”思想C.法家“备变”思想D.墨家“尚贤”思想9.下表为墨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从表中可以看出墨家《墨子》儒家《礼运》尚同“天下为公”尚贤“选贤与能”非攻“讲信修睦”兼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A.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B.墨家吸收了儒家部分思想主张C.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一致D.两派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10.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11.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于是选拔聪敏有才的小吏送往京师学习律令,学成归蜀后委以要职;同时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当地学生并为他们免除徭役;巡查各县时,他都会让通晓经书之人同行,以便宣传教令。这些举措A.践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B.协调了西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反映了“汉承秦制”的历史现象D.体现了当时地方治理注重教化1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13.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