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doc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孩子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下面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简要分析。从“童言雅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一盘散沙。”分析与建议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老爷”、“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具体形象,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接理解水平。因此,要促进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语言指导,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信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发展。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孩子。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婴儿期的孩子往往会像玩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手指、脚,甚至啃自己的脚趾、扯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脸等。孩子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因此,常把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东西看作是同样的物体来玩弄。到近一岁时,孩子开始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的“物”区分开来。一岁以后,随着孩子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逐渐增大,在和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孩子开始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但刚开始,孩子在提到自己时,往往用自己的名字或父母等成人对他的称呼来谈论自己。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一时期的孩子说“宝宝要喝水”、“宝宝不哭”等,而这里的“宝宝”正是他自己。案例5中儿子用别人和他交流时的人称“你”来称呼自己,也正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此后,在成人的指导下,孩子才逐渐会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睡觉”、“我要喝水”等,明确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心理学上把正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满足孩子活动与交往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