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兴汉小学陈燕清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打下伏笔。基于以上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周长的含义上。教学片断一:师: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有只小蚂蚁看着漂亮的树叶落下来很好奇,它想:树叶到底是什么形状呢?于是,它围着树叶边爬了一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一周吗?(教师演示蚂蚁爬的过程)生:就是一圈。生:就是从开始爬的地方再爬回这个地方。生:从哪儿开始就又爬回到原处。生:从起点开始又爬回到起点。……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现在我们就学小蚂蚁来爬一爬。(学生用手指沿着树叶边摸一圈。)师:谁上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摸树叶边线一周的?抽学生上来演示。师:你们想不想把树叶一周描下来?生:想。师:我也想,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你们选出一位平时画画画得最好的同学来和老师比赛吧!(比赛结束后强调描树叶的方法。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从哪儿开始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叫什么呢?(课件播放小蚂蚁说的话)板书:树叶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学片断二: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像树叶一样有周长,现在你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同桌之间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黑板、铅笔盒、书本等)谁来汇报你找的结果?让学生汇报找的是什么物体的面,然后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师:刚才我们做了好多有趣的活动,知道了树叶有周长,黑板的面有周长,课本的封面有周长,平面图形也有周长,那么,它们这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呢?给取个名字好不好?(图形的周长),你们真聪明,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数学上,图形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片断三: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学生估计后进行测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同桌合作量一量。集体汇报测量结果。教学反思: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片断一中,我用“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紧接着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用彩笔来描一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再通过描树叶的一周的长,从而揭示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二、让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在片断一中,通过教师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三、让学生在拓展中掌握和巩固周长的概念。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了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片断三中,组织学生测量自己的腰围,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么测量和计算,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由于想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所以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后面环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不够充分,部分练习只有留待下节课进行,因此对课堂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