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供热商品化想到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石兆玉摘要:本文从供热收费方式,计量收费再认识,技术创新,政策配套,节能效益分享和制定“供热合同”等方面就供热商品化的问题,提出看法,以期讨论。关键词:供热商品化建筑节能配套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制定了节能20%的奋斗目标。与此相关,建设部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建成[2005]220号),又制定了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北京市三步节能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这些文件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筑节能和供热体制改革的新热潮。近一年来我参加了多期形式多样的建筑节能研讨会和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关注城镇供热”节目。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与政府负责人员,内业技术人员以及不少居民的接触中,深化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现将其整理成文,以期讨论。一、供热商品化与供热热计量收费国家新的八部委文件明确指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供热商品化”。就实质内容,我曾咨询过建设部有关负责同志,他明确回答“是指暗补变明补”。这就是说,供热商品化,就是卖热的(热力公司)与买热的(热用户、居民)直接进行货币交换,不管是按供暖面积收费还是实行热计量收费。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的提升。过去我们常把供热商品化与供热热计量收费的推行划等号。当时理解:什么时后全国完成了供热热计量收费的推广工作,什么时后才算实现了全国供热商品化的改革。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不但没有突出重点,而且增加了实施难度,延缓了改革进程。这几年实践证明:供热的热计量收费,难度很大,不但有认识上差异,技术上的完善,而且还有政策上的配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当前供热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供热的社会福利性,消除我国迈向市场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应该承认,供热的热计量收费,是实现供热商品化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但在供热商品化的紧迫性和供热热计量收费的复杂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解决时,采用分阶段实施的办法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必须认识,影响供热商品化能否成功,更核心的内容是如何处理用热居民的负担问题。目前,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之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国家投入少,把费用负担,沉重地压在居民的肩上。现在,在供热商品化的进程中,国家注意了这些问题,通过暗补变明补,努力减轻居民的负担。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关于做好城镇采暖费补贴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坚持充分考虑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增加职工的经济负担的原则”,并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在2006年制定好城镇采暖费补贴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我相信,只要暗补变明补的政策制定的合理,供热的商品化在二年内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二、供热热计量收费的再认识自从2000年建设部关于《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公布以来,在三北地区开始进行供热热计量的试点工作,直到2003年国家第一个八部委文件《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试点工作取提相当进展,但自始至终,在业内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甚至相当人数持质疑态度。2005年国家第二个八部委文件的出台,在许多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规定,这可以说是对这几年计量收费试点工作的一次再认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上取得了共识。1、关于热量的计量。在热计量收费的初期,国内大部分业内人员,都主张“一户一表”,基本上否决分配器计量。几年的实践,由于热表质量,系统水质差,以及费用较高等原因,“一户一表”的执行碰到许多困难。人们开始回味到:即使欧洲等发达国家,大部分采用分配器,只有20%左右采用“一户一表”是有道理的。现在,在第二个八部委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楼前安装热表,不再强调“一户一表”,这是认识上的一大前进。当初否决分配器,主要担心我国居民素质低。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真正的本质是我国老百姓太穷,只要解决了居民的费用负担问题,采用何种计量方式,也就不会成为太多的障碍。2、关于提高系统的可调性。推广计量收费,除了科学计量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供热系统的可调性,借以克服冷热不均,改善供热效果,利用自由热,实现有效节能(消除冷热不均可节能20~30%)。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一点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少地区采用锁闭阀代替流量调节阀,就是这种认识差异的反映。这次在新的八部委文件中,强制性规定:在室内系统的散热器上,必须装设恒温阀,并合理配套其他形式的流量调节阀。这一强制性的规定非常重要,因为恒温阀,是实现流量调节的最基本的设备,有了它,供热系统的可调性才有了基本的保证。3、关于新建节能建筑与既有建筑的区别对待。在以往的认识中,人们常常把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在计量收费的试点和推广中“一刀切”,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既有建筑的供暖系统的改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