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扁平的椭球体——“梨状体”或“地球体”。在西方,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明确指出大地为球形的。“大地球形说”的真正奠基者乃是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但是,大地球形观念最终得到证明的,是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尤其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之后。(二)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获得的太阳辐射热能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的相对关系,即一定的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23°27′N和23°27′S之间向两极减小。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形成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大小的最新数据地球平均半径:6371km(二)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巨大的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从而使地球表面具有了适宜的阳光、温度和水分,并且免受过多紫外线的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指从地面向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同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介质的刚性和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度处,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其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叫一级不连续面这个一级不连续面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另一个在2900km深处。在这里纵波速度由13.32km/s突然降为8.1km/s,而横波至此则完全消失。这个面称古登堡不连续面。这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一)地壳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1、地壳的厚度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厚度很小,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5~10km)。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到70km。2、地壳的结构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但这一界面在海洋部分不明显或者根本不存在。上层地壳:成份以O、Si、Al及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份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由于该层含氧化硅和氧化铝,故又称硅铝层。硅铝层为大陆地壳所特有,表层部分常分布有0~10km厚的沉积岩层。此层厚度各地不一,在高山、高原区可达40km,平原区仅10余km,大洋边缘地区明显变薄,大洋床底则缺失。因此此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但其物质组成极为多样,构造形态和地貌形态也非常复杂。下层地壳:其成份虽然也以O、Si、Al等为主,但Mg、Fe、Ca等成分显著增加,和玄武岩的成份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由于该层含氧化硅和氧化镁,所以又称硅镁层。此层在海洋地壳部分平均厚5~8km,在大陆部分则延伸至花岗岩层之下,推测可厚达30km,是一个连续圈层。3、地壳的类型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和大洋型地壳(洋壳)。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有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岩层上有花岗岩层。(表层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最表层为风化壳,即自上而下分为: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总的来看,硅铝层好像浮在硅镁层之上,地表起伏越大(如高山、高原),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的地方不到5km),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岩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玄武岩)所覆盖(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中部为固结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此外,在陆壳和洋壳交汇处还可以分出过渡型地壳,又称次大陆型地壳,其特点介于以上两种类型地壳之间。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1、Fe、Ca、Na、K、Mg等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二)地幔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其深度为从地壳底界到2900km,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8%。地幔分上、下两层,一般以1000km为界。上地幔深35~1000km,其构成物质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除硅和氧外,铁、镁含量比地壳显著增加,铝则明显减少。在上地幔的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具有较大的塑性和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软流圈的深度、厚度和范围常随地而异,边界有起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