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十二五规划对余热余压利用的支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深度解读十二五规划对余热余压利用的支持.doc

深度解读十二五规划对余热余压利用的支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规划”,明确指出将大力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回收利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也开始推荐采用MEC模式,但因为融资问题,导致行业快速缓慢,与大家预期的结果完全不同。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应在融资政策上向这类集节能和服务两个产业于一身的企业进一步倾斜。千亿市场规模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公布的2011年GDP能耗结果并不理想。据国家统计局2011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01%,未达到2011年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3.5%的目标。尽管业内专业人士普遍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将有所放缓,但每年8%以上的增速,仍意味着降低单位GDP能耗存在巨大压力。在2011年,工信部对外公布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我们采访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在保持工业年均增速8%的基础上,支撑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指标难度不小,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要实现6.7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较“十一五”的6.3亿吨还多出0.4亿吨。目前,中国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大幅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从现有的装备节能中寻求突破。中国环境能源资本交易中心(www.epemc.com)技术总监沈先生认为,在工业节能中,潜力最大的方式是余热余压的利用,我们认为合同能源管理(EMC)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将在钢铁、玻璃、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规划》要求,到2015年,中国余热余压发电要实现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这相当于一个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按照每千瓦造价5000元计算,‘十二五’期间余热余压发电将形成1000亿元投资。”作为业内资深节能技术专家的中国环境能源资本交易中心(www.epemc.com)沈总这样预测。节能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尽管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但也有不少人士存有顾虑,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进一步深化,钢铁、水泥、玻璃等上游相关行业的供过于求形势进一步凸显,加之“十二五”对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将使主要依托“高耗能”产业的余热利用行业失去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2月27日发布的数据已经显示出这一趋势:2011年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9亿元,同比下降8.3%,为5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往往是结构性过剩。”多位从事余热发电行业的人士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对钢铁、水泥与玻璃等产品还有巨大需求,这足以支撑起余热发电行业今后的市场。针对水泥行业,《规划》提到,要继续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65%以上;针对玻璃行业,要重点推广玻璃窑余热综合利用,到2015年,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针对钢铁行业,《规划》提到大中型钢铁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利用副二次能源的自发电比例达到全部用电量的50%以上。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行业为40%左右、玻璃行业还不到30%,按照上述目标计算,意味着余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仍有广阔发展空间。而无论是通过等量置换还是减量置换,对落后产能的调控,将使余热利用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更为有序的竞争市场,并保证已签约项目的顺利实施。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淘汰落后、中小产能,实际上是净化了合作方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业绩稳定增长实际上是个保证。融资是最大的政策支持目前,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主要采取EPC(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总包)与EMC(合同能源效益分享型)两种模式。其中,EMC,即我们常说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涵盖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将节能改造从工程建设单一服务延伸到了项目投资与运营的全服务,从第二产业延伸到了第三产业——服务业。这种从国外引入的模式,从操作理念上非常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更受鼓励,在市场层面也更具竞争力。但作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方——节能服务公司,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属于先投资后收益模式。但因为国内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大多是中小规模,几乎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可以说缺钱是目前制约余热利用企业的最大难题。一位券商人士认为,以EMC为主的余热利用公司是以沉淀下来的投资资产和综合服务,与项目方分享节能电量,这类公司实际上是亟需资金的重资产公司,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这类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针对业内的这些疑问,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困扰节能环保行业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