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秘境甘洛(甘洛县文化旅游资源电视宣传片解说词)文毅相传,远古的时候,在天和地的中间,在大地的中央,有一个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一片片白云掩映着的秘境。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的时候,才能看见这个美丽而神奇的秘境。这个秘境,就是被彝人称为“苏祖博涅”的凉山。如果说凉山是“最后的秘境”,那么地处凉山北部的甘洛,就是“秘境中的秘境”。秘地之美:本色天成遗世独立甘洛地处四川西南台地,位于大凉山北麓,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谷壁陡峭,河床狭窄,高山、峡谷、河流、瀑布蔚为壮观,美不胜收。遗世独立的神山--吉日波,是甘洛首屈一指的地理之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距县城12公里,酷似金字塔的吉日波,虽然高只有30余米,底部周长也只有400余米。却是凉山彝人心目中“金光闪闪的神山”。据彝族古籍《勒俄特依》记载:远古洪水漫天地,江河水齐天,众多高山峻岭都被淹没,唯独吉日波,隐约闪金光,给人以希望,成为彝人朝觐、敬畏的神山。吉日波下的万亩梯田,春季绿波潋滟,秋天金光灿灿,把神山映衬得更加神圣庄严。旷世神秘的“鬼山”—德布洛莫,是甘洛又一地理之秘。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的德布洛莫,远观山体,形似圆椎。四周有高峰三座,犹如彝人火塘上的锅庄石,将德布洛莫围在当中。三座高峰交错形成的三道垭,被当地彝人称之为“鬼门关”。山中森林密布,怪石狰狞,清泉嵌于岩下,野兽出没林中。经常会听到的怪异之声,伴随着那个彝人送鬼都要送到这里的神秘传说,令人毛骨耸然。由于地形复杂,入境者常常迷路。所以山中这些形似篱笆、密不透风的箭竹林,就被称为“鬼打墙”。如果说,吉日波和德布洛莫因传说中的鬼神而成为凉山地理之秘,那末,被专家诠释为“东方多瑙河”朋辈水系上的马鞍山,则因为被誉为“绿色瑰宝”而成为凉山地理之秘。总面积28206公顷的马鞍山,是一个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植物达180科447属1500余种,栖息着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300多种野生动物,世界级珍禽―四川鹧鸪的第一只标本就出自马鞍山,这里还拥有美丽的“植物活化石”鸽子树。海拔4288米的马鞍山主峰,是甘洛的最高峰。围绕主峰,山岭起伏,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瀑布高悬。神韵独具的“五绝”—佛光、日出、圣灯、云瀑、花山,和叹为观止的“四海”—云海、林海、雾海、花海,倍受外界青睐。位于县境西南的小月山,是小相岭的北延部分,最高海拔4000米。山中高山草甸如茵,杜鹃花海如潮,大小海子相连,原始森林茂密,朝阳似火,雾瀑如纱。群山环抱中的高山湖泊牛角海,湖面面积200余亩,明丽、静谧,恰似镶嵌在雪岭青峰间的一块明镜。海子边,冷杉林郁郁葱葱,苍翠挺拔;夕阳下,牦牛群聚而牧,悠游嬉戏。那份安宁,那份悠闲,那份祥和,着实令人流连往返。位于县境西北的松树坪,是一片美丽的高原,海拔2100米,总面积达20000余亩。缓坡、草甸、牧场、林地、耕地相衬,不仅环境极其迷人,而且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湿度适中,是绝佳的避暑胜地;冬季积雪时间长达2个月,是赏雪和开展冰雪运动的理想基地。位于县境东北的龙门沟,距县城50公里,东与峨边黑竹沟旅游景区相连,古道越西东路贯穿其中。龙门沟总面积47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海拔介于1000――2500米之间,年均气温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沟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自然生物博物馆”和“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县境东北的大渡河大峡谷,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4公里,幅员面积400余平方公里。峡谷最大谷深达2600米,谷宽最窄处仅30余米,雄奇险绝,以“世界最深的峡谷”跻身于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大渡河大峡谷,雄比三峡,险胜剑门,相传为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之处。峡谷岩层呈水平状重叠,记录了数十亿年以来地质演化的历史,被誉为“地质天书”。如今这“地质天书”上又有了新的纪录,这就是中国最权威的地理杂志对它的评语:“大渡河大峡谷是一个旷世深峡并堪与三峡雄峻媲美的绝尘幽谷,两侧壁立千仞,千姿百态,如画如雕。它的旷世之美,还养在深闺中,鲜为世人所知”;2005年,它又以雄浑险峻的自然景观和峡谷内多民族聚居的人文资源,从20个入围名单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随着瀑布沟、深溪沟、枕头坝电站的建设,串珠式的高峡平湖,70公里水上画廊,大峡谷又添胜景。秘史之美:沧桑古道史册彪炳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甘洛,是南方丝之路的重要节点,至今保留着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古道文化。在这条历经2000多年沧桑的古道上,走来了向南迁徙的“牦牛种”;走来了“蚕丛国破、子孙居姚西等处”的古蜀人;走来了驮着“蜀布”、“邛杖”南行,抢滩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