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南交大《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pdf

西南交大《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4学分68学时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现代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包括信道、模拟线性调制和角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奠定模拟通信、数字通信系统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与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和通信理论,并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1.掌握信道的基本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2.掌握常见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及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3.掌握常见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及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4.掌握常见数字频带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及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5.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理论。二、课程内容(一)绪论1.通信系统模型、分类及常用通信方式;2.信息及信息量的含意以及离散信源熵的计算方法;3.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常用性能指标的定义。(二)信道1.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的定义及其数学模型;2.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信道加性噪声基本特性,包括热噪声特性,等效噪声带宽等;4.离散与连续信道容量的基本定义。(三)模拟通信系统1.调制的基本概念;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SC)信号的产生与相干解调模型、已调信号的波形与频谱特性、载波提取的基本概念;3.常规AM调制信号的产生与解调模型、已调信号的波形与频谱特性;4.希尔波特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与传递函数,采用滤波法和单边带(SSB)调幅信号的模型;已调SSB信号的波形与频谱特性,SSB信号的相干与非相干解调;5.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及性能比较;6.调频与调相信号的基本表达式与频谱特性;7.频率调制与AM调制抗噪声性能的比较;8.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9.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四)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与数字基带信号的基本概念;2.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与码元速率相互关系;3.数字基带信号频谱特性;4.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5.基带传输码间干扰的基本定义;6.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特性;7.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与模型;8.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9.眼图的基本概念与观测方法;(五)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OOK信号的产生、波形与功率谱密度、调制解调模型及误比特率计算;2.2FSK信号的产生、波形、功率谱特性、带宽、调制解调模型及其误比特率计算;3.2PSK信号的产生、波形、功率谱特性、调制解调模型及其误比特率计算;14.2DPSK信号的产生、波形、功率谱密度、调制解调模型与平均误比特率的计算;5.二进制通信系统性能比较;6.MASK信号调制原理与抗噪声性能;7.MFSK信号调制原理与抗噪声性能;8.MPSK的矢量表示、信号调制原理与抗噪声性能;9.QAM的矢量表示、调制解调基本原理与模型。(六)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1.抽样、量化与编码的基本概念2.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3.自然抽样与平顶抽样的模型及其波形、频谱变换;4.均匀量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量化信噪比分析;5.非均匀量化的优点及两种常用的对数压扩特性;6.脉冲编码调制基本概念及利用逐次比较法进行编码的基本步骤;7.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及数字电话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数字复接等级等。8.三、习题(一)模拟通信系统1.根据时域表达式画出信号波形并求出参数;2.根据要求画出各种模拟调制调制解调器框图;3.根据模型框图求出信号表达式,频谱表达式、调制、解调方式等;4.各种信号的带宽;5.频分复用系统信号带宽、解调框图等。(二)基带传输传输1.各种线路编码码型的练习;2.各种基带数字序列功率谱计算;3.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应用;4.二元码传输差错率计算;5.部分响应系统的设计;6.符号传输速率、传输带宽的求解等。(三)载波传输系统1.各种调制信号的波形、矢量图与功率谱密度;2.根据表达式和参数,画出各种调制解调器基本框图;3.各种数字载波传输系统误比特率的计算。(四)模拟信号数字传输1.求解抽样速率、编码位数与码元传输速率的关系;2.求解理想抽样、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模型中对于各点信号波形与频谱特性;3.求解单路及多路PAM信号与PCM信号带宽;4.求解输入一定模拟样值时13折线A律编码器输出码字。四、学时分配按照通信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按68学时计,课内学时具体分配如下:顺序课程内容学时数(一)绪论(3)通信系统模型、分类及常用通信方式;1信息及信息量的含意以及离散信源熵的计算方法;1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常用性能指标的定义。1(二)信道(3)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