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煤气中毒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煤气中毒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会面对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煤气中毒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目的防止作业过程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保障本车间安全生产;在接到发生煤气中毒事故信息后,有关部门及人员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员工及相关方生命、财产安全风险。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中国一冶设备检修公司青钢项目部所有项目施工中发生煤气中毒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3、危险性分析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煤气中毒依其吸入空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浓度、中毒时间的长短,常分三型:3.2.1、轻型: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3.2.2、中型: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困倦乏力、虚脱或昏迷等症状,皮肤和粘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3.2.3、重型: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引起中毒,日上三竿才被发觉,此时多已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呈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肺部有罗音,体温可能上升。极度危重者,持续深度昏迷,脉细弱,不规则呼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高热40℃,此时生命垂危,死亡率高。即使有幸未死,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呆、瘫痪,丧失工作、生活能力。4、预防措施①建立岗位责任制。在煤气区域作业,必须经过安全交底,做到双人操作,并做好自我防范措施(携带CO检测仪),禁止个人单独进入煤气区作业,作业时有专人监护。②煤气作业场所须配备两套以上隔离式氧气呼吸器,做好事故发生的应急救护准备。在救护时,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事故扩大。③停煤气作业时,必须等待生产人员切断煤气来源,经置换干净,打开上下人孔、放散管,保持设备内部自然通风。④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空气中CO含量≤50PPm时,可较长时间作业;空气中CO含量:50PPm<CO含量≤10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空气中CO含量:100PPm<CO含量≤150PPm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空气中CO含量:150PPm<CO含量≤200PPm时,允许作业15~20分钟。CO含量≥200PPm时,撤出。而需要连续作业时,作业人员须轮换作业或作业人员离开煤气区到空气新鲜流通处休息2小时后,才准第二次作业。⑤进入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L的地点工作时,必须遵守如下规定:A、佩戴隔离式氧气呼吸器(绝对禁止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B、煤气救护员要在场监护。C、作业人员定时进行换班作业。D、进入设备或管道深处的工作人员要佩安全带,安全带一端给监护人,以便及时给予帮助。⑥划定煤气危险区域,对区域内作业人员配备煤气检测仪。对煤气设备加强巡检,使设备始终处于受控之中。⑦进入设备内部或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危险作业审批手续。作业前对煤气浓度、空气中的氧含量监测。含氧量在18%~23%(体积分数)范围内方可进入,作业期间每半个小时检测一次,还要有人监护,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⑧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过200mg/m3以上,而需带煤气作业时,应制定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救护措施。⑨煤气区作业时,设立安全警戒标志,可用红白绳围栏警戒,或挂有“煤气危险禁止入内”的牌子。工作完毕后,立即撤离煤气区,不在煤气区逗留或休息。5、应急响应指挥程序5.1.1、当事故的评估预测达到启动应急预案条件时,由应急总指挥发出启动应急反应预案令。由应急总指挥,事故现场总指挥同时启动应急反应,分公司一级应急救援行动组织和项目部二级应急响应行动组织,按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事故现场的特性,执行应急反应行动。根据事态的发展需求,及时启动社会应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