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贵的茶叶--产于武夷山峭壁上大红袍此茶树只有三棵,平常所喝的大红茶不是那三株母树上产的,但是也很贵。大红袍历代均为贡品,产量极少,最高年份也只有七两八钱。据说19最贵的茶叶--产于武夷山峭壁上大红袍此茶树只有三棵,平常所喝的大红茶不是那三株母树上产的,但是也很贵。大红袍历代均为贡品,产量极少,最高年份也只有七两八钱。据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曾送给他四两“大红袍”,尼克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周恩来闻之笑慰尼克松:“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听了肃然起敬。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亦曾以四两“大红袍”送给特首董建华,董深知中央之美意,诚慌诚恐不敢独占,取出20克拍卖,拍出天价125万,不愧是最贵的茶叶,一时成为美谈。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精细。“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最贵的茶叶可能就是在上海一个拍卖会上,被誉为“茶叶之王”的武夷山名茶“大红袍”了,当时20克卖了20.8万,一公斤可是1040万元,可以说最贵的茶叶是武夷大红袍。武夷山市政府从2006年起起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留养,促其“延年益寿”。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红袍茶叶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有4万多亩。1.武夷岩茶性温和,不伤胃。现代人处于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致使胃病普遍,气血偏虚。对常饮用不发酵茶或轻发酵茶的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武夷岩茶介于红绿茶之间,系半发酵茶,它能充分兼收红绿茶的优点,将其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适合于绝大多数人饮用。所以脾胃虚寒者更乐于接受茶性温和经过发酵制成的武夷岩茶。2.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的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画图,有如人间仙境。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正因为此武夷山丹霞地貌,沟谷纵横,利用谷地、沟隙、岩凹,开园种茶,沿边切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悬崖绝壁。绝壁之上竹木葱郁,缝隙泉水叮咚,形成了特有的岩茶小环境。3.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夷山的武夷茶史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曾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辉煌一时。南朝时以“晚甘候”之称闻名,唐朝时即成为朝廷贡品,元时朝廷在武夷山创建御茶园。明末清初,武夷岩茶成为乌龙茶的始祖,开始大量出口境外。武夷岩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武夷岩茶的传奇故事和文人名士赞美武夷岩茶的诗,词等,体现出了武夷岩茶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因素富有传奇文学色彩。2003年武夷山,获得了“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我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市)。4.原产地域命名产品保护2001年武夷岩茶申报“原产地域命产品保护”获得成功,武夷岩茶作为我国传统的茶精品,采取原产地域保护制度,有效的保护武夷岩茶这个凝聚了数百年来武夷山人民创造性智慧结晶和文化积淀的历史名茶不被流失,保护武夷岩茶这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著名的土特产品不受侵害,以自身优异独特的品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采用独特精湛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武夷岩茶这个凝聚了数百年来武夷山人民创造性智慧结晶和文化积淀的无形资产而成的独特的加工工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现在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也基本沿用了传统的岩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传统加工工艺制作工艺也是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的内容之一!饮食起居的返朴归真已成为当代人健康生活的新概念。茶文化似乎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而使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再现其魅力!6.武夷岩茶的保健作用武夷岩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