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3M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出辞气远鄙倍.pptx

出辞气远鄙倍.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读解】钱穆《论语新解》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于此不当忽。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读解】言与不言的利和弊“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是啊,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有道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3)谓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颜色而言(6)谓之瞽(7)。”【读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读解】不言则已,言必有中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抗过季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闵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说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一样,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这种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点像日本电影明星高仓键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种唠唠叨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人厉害多了。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说上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人坐,然后问:“夫子何为。”夫子,称蘧伯玉。使者对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何晏解:“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使者辞出后,孔子赞美:“使乎,使乎。”集解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使,是派遣之意。蘧伯玉派得能称其职的人。是谓“得其人。”淮南子原道篇:“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也有类似的记述。可见蘧伯玉确是时常欲寡其过,使者的话恰如其分。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所以孔子加以赞美。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