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中成长----理学院学科发展纪实.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感动中成长----理学院学科发展纪实.doc

在感动中成长----理学院学科发展纪实.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感动中成长----理学院学科发展纪实2004年8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以“古稀教授的西部情怀”为题报导了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汪克林教授在西部支教的感人事迹。正是这篇文章,描述了汪老与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的不解情缘,也预示着这位老人将伴随理学院学科发展的历程载入史册。第一个学科方向的诞生2002年初,教育部确立中国科技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年近七旬的汪克林教授第一个向学校报名。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姑且不论生活、工作条件怎样,单是来来去去的往返也不轻松啊。只有汪夫人了解自己的老伴,一旦决心下了,谁也拉不回。可在当时,理学院还是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数理系,其条件之差,基础之弱是来自实力十分强大的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的汪老难以想象的。全系无一位博士,物理学科无教授,教师中没有一篇象样的论文,更不用说什么科研项目。新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才开始招生,还有两个新专业也已启动,专业怎么办?谁来承担主干课程?还不得而知。当时的状况,让学校领导揪心,也让不远千里来校支教的汪老揪心。汪老是我国知名的物理学专家,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理论,非线性科学,凝聚态物理理论。在他培养的二十几位研究生中,就有国家“百人计划”获得者、长江学者多人。他曾经做过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美国普渡大学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和学校的访问学者。然而,到了西南科大,却只能为材料学院非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几个月下来,汪老感到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时萌发去意。学校领导以及理学院领导积极挽留,同时将汪老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学科团队、带动整个理学院的发展上来,学院还为汪老配备了科研助手。汪老决定不走了!受汪老言行的触动,也是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于2002年6月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数学物理学科或一个新的群体将从这里起步并逐步成长壮大。而就在当时,汪老发现一些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所必需的学术刊物、书籍等相当缺乏。有的中青年教师有搞科研的愿望和积极性,却又不知从何入手。汪老不仅从中科大带来大量的反映前沿动态的学术资料,而且还为老师们亲自上课,从最基础的东西讲起。然后,组建项目组,自拟科研题目,与中青年教师一道攻关,甚至手把手指导论文写作。汪老以70岁的高龄,每天像年轻人一样,在研究室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在学术上要求自己十分严格,有时甚至到了“残忍”的地步。有一次,汪老高烧40℃,说话都困难,但恰遇“量子纠缠的消相干”这个科研项目还有几十组数据没有出来,尽管老师们一再请求汪老上医院输液,保证将结果算出来后给汪老审验,但汪老说什么也不同意。其情其景让所有在场的教师无不为之动容。汪老说,既然来了,不干点事情对得起谁啊!汪老的举动,让项目组的老师感动,让学院每一位师生感动。刘涛老师说:“能结识汪老师是我人生最大的荣幸,有这样好的老师指导,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奋努力”。于是,在每一个周末,在寒暑假的每一天,人们都能看到刘涛等老师围坐在办公室一台计算机旁编写程序、讨论问题的身影。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都能见到夜深人静时那间屋子传出的灯光。老师们的勤奋,让汪老十分欣慰,因此,他愿意给予这些所谓的“编外弟子”更多的指导和关爱。转眼间已是2004年的春天,在汪教授指导下项目组已完成了部分科研课题:量子纠缠的消相干;磁极化子;三能态问题。此外,结合西南科大理学院的实际情况,汪老亲自开办了理论物理讨论班,为中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汪老的这些工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西南科大物理学科的研究能力,更主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献身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以他为中心,一个学科方向和一个日渐壮大的学术团队在逐步形成。一位古稀老人的精神寄托鉴于汪老的特殊贡献,学校聘任他为物理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动和培育下,在学校党委书记、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王俊波教授的关心支持下,物理学科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凝聚态物理硕士点成功申报,2007年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2008年物理学科获教授评议权,2009年在国内高校中较为先进的激光中心初步建成,2010年喜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此外,从06年开始,汪老指导的团队每年都有十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其间,汪老留给大家太多的感动,太多的喜悦,他的事迹在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广为流传。教育部授予他对口支援西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科大给予他终身成就奖。西南科大前党委书记吴坚说:“像汪教授这样德高望重的高级人才,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地处西部的我校是宝贵的‘稀有资源’,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啊!”王俊波书记也说:“汪老师是我们最尊敬和最感激的人。”2006年5月,汪老带领的团队正在攻克量子信息理论中一个关键课题,远隔重洋的儿子或者出于对父亲的关心,或者担心老人工作辛劳而不顾及身体,便以照顾孙子的名义让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