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分析)家电行业深度分析.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7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家电行业分析)家电行业深度分析.pdf

(家电行业分析)家电行业深度分析.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1年家电行业深度分析白电行业整合轰轰烈烈,规模化优势集中显现技术决胜时代,黑电企业制造优势渐失一叶知秋,2021年家电板块的个股表现,足以折射出行业的兴衰成败,也足以反映今年行业热点何在。复权价格超过千元的苏宁电器、最高涨幅超过700%的美的电器、超过400%的格力电器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上三颗耀眼的明星。消费在升级、行业在复兴,在企业愈发成熟理性的2021年,关注的焦点也在变化。上世纪90年代,沪市第一高价股四川长虹曾风行了资本市场,2021年,家电第一牛股美的电器锋芒毕露,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经过多年的寂静,白电企业已经取代黑电,成为带着行业复兴的力量所在。呈现“白强黑弱〞局面随着行业整合逐渐到位,2021年家电行业由于缺乏变化显得相对“沉闷〞,但在今年火爆的资本市场上,苏宁电器、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那么渐露“大家风范〞,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今年行业呈现白(电)强黑(电)弱的新特点。形成今天的格局并非偶然。从产品形态而言,平板彩电的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市场,但其剧烈的竞争和越来越低的利润显然无法打破“白强黑弱〞的紧箍咒。相反,在相关核心技术缺失的情况下,曾经风头尽领的国内彩电巨头和碟机生产企业都失去了曾经的制造优势,备受外资巨头的冲击,行业面临新一轮的博弈。而国内黑电企业的困境也是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一个折射,当这个行业越来越以技术为王,而不再以制造为王时,中国企业失去了曾经的优势。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稳定的产品形态却令白电巨头积累的产能规模、白电巨头整体产业链优势在今年逐步释放。集团化竞争态势明显经过多年的价格红海竞争,家电行业巨头今年欣喜地看到,龙头企业崭露头角、品牌溢价的特点已经显现。当格力、美的成为行业的代名词后,一股品牌的力量正试图冲破国内市场的局限,逐渐走向世界。启动,而此次,以美的、格力、海信科龙、海尔、长虹为代表的几大产业集团的力量开始迅速崛起。在白电企业向上游延伸谋求核心领域的突破后,海信、长虹、TCL也开始探索平板上游的突破。在升级换代的刺激下,高端产品的旺销,利润回暖,家电行业开始逐渐摆脱“夕阳产业〞的形象。并购整合产业整合深化集团军涌现可以断定中国家电行业的并购整合还将继续,企业集团军越来越多地出现。从2021年开始的行业并购浪潮延续至今,可以说,今年是并购主角进入产业重整思路的关键时期。美的集团内部产业大挪移、海信向科龙注入白电资产,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资产重组暗流涌动进入11月,美的电器、ST科龙两大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都纷纷遵守此前的承诺,开始进行内部的资产重组:美的电器受让集团旗下包括华凌空调冰箱等白电资产,美的大白电战略更进一步。而11月底,科龙也开始启动收购海信电器白电资产的重组。这两大事件,是此前美的拿下华凌、海信收购科龙的一个延续,经过多年的梳理后,资本方发出谋求产业协同,做大做强旗下产业的强烈信号。从规模化整合到技术扩张在资产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思路,如格力集团将打造以格力电器为核心的工业板块、美的相关多元化的扩张、长虹向白电行业的渗透,都是不同企业风格做出的不同选择。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选择,最终的竞争都依赖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行业相关大事2021年7月18日美菱公告透露,长虹收购美菱已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长虹将把空调业务置入美菱,长虹收购美菱终于画上句号。2021年11月20日科龙公告重组初步方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青岛海信空调定向增发,用以购置海信空调旗下价值约25.41亿元的白色家电资产。2021年11月24日美的电器公告称,美的电器受让美的集团持有的华凌、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的股权。2021年12月23日美的一高层证实美的整体收购荣事达方案提上日程。2021年12月24日四川长虹以约2.34亿元的总价拍得华意压缩29.92%的股权,并成为华意压缩的第一大股东。上游圈地痛定思痛外乡企业上游急“补课〞2021年,外乡家电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产业链不完整带来的压力,并纷纷在上游产业链建设上加码。外资品牌频出价格招上游资源缺失之痛在彩电行业得到最深的表达。在平板市场不断扩容的2021年,成为外资品牌咸鱼翻生的重要契机。外资品牌凭借自身强大的上游资源供给,主动发起价格战,意欲对向来有“价格优势〞之称的国产品牌进行洗牌。而本来利润就相当微薄的国产品牌显然有点招架无力。产业链瓶颈成为国产品牌开展的桎梏。而这个问题引发的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