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6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公共教育学.pptx

公共教育学.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教育的不同分析视角(二)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意识体验、特定情景下意义的领悟、经验的改组。“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过于强调教育的个体性;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忽视个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结构化,而导致个体知识呈现出一种碎片状态。(三)教育的文化学视角教育是探索和传播人类普遍价值和永恒真理的人际影响活动。“‘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强调教而不是学;忽视了文化传递以外的也属于教育的一些内容。二、教育学的学科群体系三、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发展史一、教育起源的学说(二)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孟禄主要观点:人们总在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向着多数认同、趋同。这种普遍的、具有先天性质的心理特征,导致了人类教育的发生。评价:承认了教育的人类特有性质,把“教育”现象严格限制在人类行为之内。但仍强调,最初人类教育的发生,是一个无意识、非自主的过程,是人类“心理本能”驱使的结果。(三)劳动起源论代表:前苏联的研究者主要观点:人是一种会劳动的动物,有了人便有了劳动,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评价:劳动只是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但是这并意味着教育起源于劳动(四)前提—条件说代表:中国的部分研究者主要观点:教育产生的前提是群体经验的传递和学习,当人类的语言出现以后,人类的教育就产生了。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三、古代的教育四、近代社会的教育五、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二、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三、教育与个体社会化四、教育机会均等第四章教育哲学思潮一、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二、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三、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第五教育行政一、教育行政(二)教育立法1、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是举办教育事业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和,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2、功能:(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三)教育财政1、教育财政它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对教育经费的专门性管理活动。其根本任务是依据国家意志,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2、功能可归纳为资金筹集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供需调节功能、监督管理功能。以实质上看,教育财政的基本活动就是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它构成了教育财政管理运行的全过程二、教育行政体制三、发展趋势第六章学校管理一、校长二、教师(二)教师的职业特点1.教师从事的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2.教师的工作要求情感投入。3.教师的工作要求教师的人格具有榜样示范作用。4.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探究。5.教师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三)教师的一般心理特征1.重视精神需要。2.关心、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3.崇尚真理。4.注重自我形象的改善。(四)教师评价的作用1.目标导向作用2.反馈调节作用3.鉴别督促作用第七章课程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理论3、优点:(1)根据学科所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让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2)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的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充分增长人的聪明才智;(3)把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是符合教育任务的;(4)这种课程受传统教育的支持,教师也对此习惯;(5)课程的结构比较单纯,容易进行评价。4、不足:(1)因为教材重视逻辑的系统性,进行学习时,容易导致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2)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知识方面的教学,常常轻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3)尽管学习了各种学科的大量教材,但不能说就有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必要能力;(4)由于教育方法的单一,不能充分地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本质的差别进行教育;(5)因为学科的类别多,很难将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和统一。(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三、课程编制的理论与实践泰勒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用工业系统管理的技术原理规划课程编制程序,将教育活动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视学生为“教育机器”的加工材料,容易导致教育过程中人性的扭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消极被动的学校生活,养成依赖性人格;它只重视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轻视隐含的或伴随性的学习结果,从而歪曲了课程的本质与功能;它极力强调行为目标的可测性,只关注低层次的学习行为,而对高级的认知、情感过程和非智力因素,因难于量化而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忽视了教育中最主要的目的与价值;它把课程的社会功能置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