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江镇十二五扶贫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苟江镇十二五扶贫规划.doc

苟江镇十二五扶贫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言十二五期间,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阶段,为加强对白岩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争取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芶江镇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本《规划》。《规划》按照“加速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开发扶贫、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以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群众收入为主要目标,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因地制宜的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为重点,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相结合,使全村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本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充分汇集干群智慧,力求使规划做到科学、可行。《规划》分析了白岩村贫困现状、发展潜力以及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确定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重点、内容、规模、途径和规划实施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估算了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和可能筹措的渠道,预测了《规划》实施后的效益。《规划》对推进苟江镇白岩村下一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将产生重要作用。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芶江镇白岩村位于镇政府南面2公里,西邻天明村,北邻钩江居,南接桥头村,东南接桥村村,东北与红山村相接壤。2、地形地貌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530米,最高海拔1743米,最低海拔1247米。3、气候条件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至3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5.7小时。二、资源概况1、土地资源全村总面积1093.4公顷,林地586公顷(果园32公顷),水域34公顷,草地51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36公顷),耕地4330亩,其中基本农田2100亩,人均占有耕地1.60亩,其中人均基本农田0.78亩。2、水资源芶江镇白岩村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芶江河,山塘洗马塘,前光水库。年均年降雨量800mm.3、生物资源境内林业用地8790亩,其中林地8310亩,森林覆盖率53.5%。4、矿产资源境内矿藏主要有铝土矿、硫铁矿,铝土矿分布在大坪组和浪池组等地,资源较为丰富。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人口、劳动力资源白岩村辖22个村民组,530户,2600人,有劳动力122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780人。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白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48元。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1346吨,人均占有粮食517.7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产烟叶12.5吨,年产值87.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10头,生猪存栏635头,出栏652头。基础设施建设。村内油路里程1.5公里,通组公路17公里,未通公路的组1个,交通状况落后。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80%左右。社会事业方面。全村目前有完小1所,小学教师15人,在校学生291人。有村卫生室1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098人。第三节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一、贫困现状白岩村属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147户498人,其中扶贫户75户306人,五保户51户56人,低保户28户69人,扶贫低保户5户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低1322元。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还有不通路的村组1个。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二、贫困原因分析1、资源匮乏短缺,造成资源型贫困。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虽有1.60亩,但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灌溉条件极差,旱情严重,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2、区域位置约束,造成区域型贫困。全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高,商品率低。四面环山,经济发展缓慢。乡村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较慢,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