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题(附参考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题(附参考答案).pdf

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题(附参考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1.下列各项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桓公怒,欲倍其约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B.①吾驴直三千,可乎②臣善其令,请得使之C.①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②此亡它故矣D.①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②母毕正腊,东海莫不贤知其母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B.辍耕之.垄上C.光阴者,百代之.过客D.序天伦之.乐事3.下列句子中,与“良有以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B.何其久也?必有以.也C.大块假我以.文章D.屠惧,投以.骨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举止高雅)B.取舍之极.定于内(准则,法则)C.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比作,看作)D.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续)5.下面这首诗作的作者是()。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A.杜牧B.元稹C.白居易D.刘禹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灌督将士,且.战且前/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言必.信,行必果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善.数不用筹策D.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下列句子中“谢”字与“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中的“谢”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A.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蔷薇花谢.即归来D.敬谢.不敏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B.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C.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D.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9.下列各句中的“固”与“人固疑余之不乐也”中的“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仲固.谏,不听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处士笑而然.之/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B.延年免冠顿首阁下,良久,母乃.见之/今乃.掉尾而斗,谬也C.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D.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不为已甚.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计将安出B.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D.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12.下列古代典籍按成书年代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是()。①《礼记》②《随园诗话》③《新五代史》④《史记》⑤《饮冰室合集》⑥《易安居士文集》⑦《古文观止》⑧《水经注》⑨《说文解字》⑩《白氏长庆集》A.①④⑧⑨⑩③⑤⑥⑦②B.①④⑨⑧⑩③⑥⑦②⑤C.①④⑧⑩⑥③⑦②⑨⑤D.①⑧④⑨⑩⑤③⑥⑦②13.古文中的词语解释,有的可以从上下文意直接判断,有的则要从文化传统中揣摩其长期累积的意义。下列属于后者的一项是()。A.将《种树郭橐驼传》“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的“害”解释为“妨害”。B.将《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骚人”解释为“失意文人”。C.将《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人”解释为“普通百姓”。2D.将《劳山道士》“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的“美人”解释为“嫦娥”。14.下列短文五个空格中填入的篇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面这几位大作家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欧阳修既有表现朦胧清幽环境下情人相会的《》,又有被贬之后能从山水中找到乐趣的《》。同是寄情山水,苏辙因兄长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上书营救而获罪;一年后,与苏同谪居一地的张梦得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辙为此亭写下了名篇《》。柳宗元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撰写了一篇具有政论色彩的寓言《》。同样是表达自己的政见,王安石针对政敌,用犀利的言辞撰写了表明坚持变法决心的《》。(1)《种树郭橐驼传》(2)《答司马谏议书》(3)《记承天寺夜游》(4)《生查子·元夕》(5)《醉翁亭记》(6)《游褒禅山记》(7)《黄州快哉亭记》(8)《踏莎行·候馆梅残》A.(4)(7)(3)(2)(1)B.(8)(5)(3)(6)(2)C.(8)(7)(3)(1)(6)D.(4)(5)(7)(1)(2)15.古人称自己常用谦词,称对方则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