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投掷实心球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投掷实心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投掷实心球教案1教学内容:双手过头顶向前投掷实心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双手过头顶向前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2、让学生知道抛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及用力顺序。3、初步了解原地侧向掷实心球技术。4、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观察教师示范,思考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乐于练习。5、使发展学生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4、培养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教会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临危不乱,想法逃生。运动参与目标:1、创造性的利用实心球进行体育锻炼,80%—90%的同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合理,兴趣浓厚。通过实心球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等素质,提高投掷能力。2、运动技能目标:初步建立投掷实心球的技术概念3、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进取精神。追求和体验成功,共享快乐,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1、出手速度与角度2、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一、准备部分(一)课堂常规1、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清点本班到课人数并报告老师。2、师生问好,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内容。3、教师安排见习生并作安全纪律教育。(二)准备活动1、全班学生成四路纵队绕操场慢跑600——800米。2、徒手体操(1)头部绕环(2)上肢运动(3)扩胸运动(4)腰部运动(5)腹部及腰部绕环(6)弓步压腿(7)仆步压腿(8)踝、腕关节运动(9)指关节运动3、专项练习(1)2人一组正面互相压肩(2)2人一组背向拉肩(3)2人一组侧向弓步拉肩(4)2人一组相互推掌二、基本部分(一)、实心球教学1、教师讲解、示范双手过头顶向前投掷实心球。动作要领: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力量大的一条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两臂自然伸直,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斜上方45度角)掷出。用力顺序:由下往上,先是两腿用力蹬地,送髋收腹,两臂用力挥出掷球。出手速度要快,用力要猛,出手角度要掌握好。易犯错误:没有充分利用蹬腿收腹的力量,仅仅靠双手的力量将球掷出。练习一:学生进行抛球过一定高度的皮筋练习。目的:通过抛球过一定高度的皮筋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出手角度概念,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抛球时的出手角度,从而解决教学难点。方法:学生分成8组在训练场地站好,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力量、身高等因素调整起投线和皮筋的距离。第一排先抛,其余学生观察并指导和纠错,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按照顺序各组依次进行练习。要求:抛球时球要过一定高度的皮筋。练习二:比一比,看谁是投手。目的:检测学生动作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对投掷课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学生分成8个组进行比赛,每生投3次,记录最高的一次得分。用本组每个成员的最高得分相加之和进行评比,得分高者在前。要求:捡球时注意安全。练习三: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目的:通过学生练习,教师发现问题,指导动作方法。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普遍问题集体纠错要求:全身协调,出手角度适宜,学生认真观察,理解重点。三、结束部分整理放松运动(一)整理放松1、手臂放松2、腰部放松3、腹部放松4、腿部放松组织全班集体放松,组织队形:(二)、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初步体会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基本理解动作技术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2、自我练习方法:建议同学们每天坚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徒手模仿练习等等,增加上肢及腰腹力量和上下肢协调用力的能力。投掷实心球教案2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同样面临如何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我在实践中总结了“163导做育人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做”中学。“163导做育人模式”的“1”是用1份的时间来进行课前准备;“6”是用6份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做”;“3”是用3份的时间来思辨和拓展。“163导做育人模式”有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导做(学生做,教师引导)—育人(思辨拓展)。下面重点介绍在导做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在任务驱动中激起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一、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向思考,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世界。在教学“结构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玩陀螺”,让他们在生活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