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足球社团训练方案小学足球社团训练方案1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备战区小学生足球联赛,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为校足球梯队建设打好基础。二、训练指导思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科学进行训练,贯彻从小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原则,抓好身体素质、球技。三、奋斗目标逐步建立足球梯队,参加区校园足球比赛四、训练的基本任务,内容要求及手段提高队员的训练比赛作风。训练作风方面:1、严格的组织纪律性2、严格的训练自觉性比赛作风方面:1、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2、培养勇猛顽强的踢球作风3、严格的比赛纪律五、全面提高队员的基本技术1、提高队员运控球能力。2、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3、学习简单的传切配合技术。4、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二打一,三打二结合射门能力。六、主要训练手段身体训练手段: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后退跑、曲线跑等。技术训练手段:各种个人颠、运、控练习,各种一对一攻守,二三人跑动中传接球配合。七、训练内容①身体训练(一)身体训练的目的1.使学生热爱足球。2.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并提高身体素质。(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1.做体操2.以跑为主的身体训练。(l)慢跑:15米X2,指导学生跑的动作。(2)快跑:10米X2、15米X2,要求跑的动作正确。(3)曲线跑:培养学生的灵敏。(4)自由跳:培养学生的后蹬方法。②足球技术训练(一)技术训练的目的1.训练学生熟悉球性。2.让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1.以带球为主,在带球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带球方法。2.让学生初步接受和学习传球、接球方法。3.单一的射门训练和接球后的射门训练。(三)守门员的训练1.手型训练。2.自由训练。3.下手球和上手球接法练习。4.踢手抛球训练。③足球战术训练(一)战术训练的目的.l.培养接球和进攻意识。2.培养阻击和防守方法。(二)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1.学习二人一组的传接球和接球后即快速推进,接球后带球过人。2.学习基本的护球和盯人战术。3.在小型对抗中体会什么叫“二过一”,在训练中练习“二过一”的战术。④游戏和比赛(一)目的1.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兴趣。2.通过小型比赛,领会足球比赛方法,培养学生的对抗意识。(二)比赛方法1.一对一、二对二的传接球比赛。2.三对三、五对五的有门踢球比赛。3.开展“五人制”训练比赛。⑤活动对象三至五年级喜爱足球的男女学生⑥时间地点每周三足球场⑦日程安排(略)小学足球社团训练方案2一、指导思想足球运动是一项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一新颖活泼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诚信、果敢等优良品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丰富校园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足球技能。二、活动目标1、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与人合作交往的团队精神。4、提高对个人、集体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活动内容1、掌握正确足球基本技术。2、熟悉横拨球、踩踏球球性。3、掌握脚背正面运球等技术。4、掌握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5、掌握足球的基本比赛规则。四、社团活动实施措施1、反复强调参加活动的安全事项,以及运动器材的保护使用。2、保证活动时间正常开展,强化纪律意识,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3、足球作为一项育运动,强调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培养,在运动中,团结、合作、活泼,心理素质,同时得到锻炼。4、每项训练要求学生按规定训练,掌握基本方法技术要领,并渗透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五、课时计划安排小学足球社团训练方案3一、教学内容分析熟悉球性是学生体验足球的开始,可以达到建立球感,为学习掌握其他足球基本技术打下基础,有助于技术技能的形成,所以本课时安排以下内容:1、熟悉球性:揉球、踩球、脚内侧拨球、脚背面正面颠球、拉球2、足球游戏:抢圈游戏、踩拉球接力二、教学目标设置:1、学生能积极参与小足球的学习与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2、通过球性练习建立球感、熟悉球性。3、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三、问题诊断分析:(一)课前准备问题及对策1、问题:(1)几乎已忘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2)教学计划形同虚设(3)教案的编写不细致,过于简单(4)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偏差,很少恰如其分(5)教学的预设缺乏实践支撑,差距过大(6)学情等分析有很大问题2、对策:(1)重新去学习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2)通盘考虑教学计划(3)认真、实在、有效地备课(二)课中教学问题及对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