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手术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脑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初步定位病灶,术中再采用皮层和深部脑电监测进一步明确致癫灶的部位和范围,手术方式采取病灶切除。结果手术治疗外伤性癫痫的总有效率达90%,并且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外伤性癫痫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动作应轻柔、谨慎,尽可能的保留功能区。【关键词】手术治疗;外伤性癫痫外伤性癫痫为脑部损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据相关报道[1],癫痫所有病因中脑部外伤占到5%,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应尽早确诊治疗。2004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对30例外伤性癫痫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显着,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对象选择外伤性癫痫的入选标准:(1)发病前有脑损伤病史;(2)症状:发作性意识障碍,抽搐,双目上视,口吐涎洙等;(3)脑电图检查有局灶性或广泛性的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多棘(慢)波等癫痫样放电出现(除外其他导致癫痫的病因);(4)初发3~4年后经药物治疗控制不佳或者无法耐受者,发作频率增多(每月发作2次以上)。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30例患者为我院2004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为17~65岁,平均为(±)岁,病程为4-20年。其中大发作为主18例,大发作伴精神运动性发作2例,大发作伴失神发作10例。频率为每月发作至少2次。术前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脑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初步定位病灶,术中再采用皮层和深部脑电监测进一步明确致癫灶的部位和范围,最终病灶定位于额叶14例,额颞叶8例,颞顶叶4例,额顶叶2例,颞叶2例。手术方法手术部位和范围确定后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在切除病变的同时,亦在皮层脑电监测下切除周围的异常病灶。手术方式分类(1)切除癫痫灶及附近异常的脑组织,包括皮层致痫灶切除和额叶切除、颞叶切除并修补硬脑膜;(2)如对侧亦有棘波或以大发作为主,可行胼胝体切开术以预防术后复发及减少发作程度;(3)如致痫灶在功能区则尽量保守或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4)如合并脑积水可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5)如有颅骨缺损可行颅骨修补术;(6)如病灶切除后复查皮层脑电图,如仍有癫痫波,可再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疗效评估手术出院后随访1年,通过反馈发作次数来评估疗效,显着疗效:癫痫发作完全消失,除外术后早期几次癫痫发作,或每年偶尔有1~2次发作;有效:发作减少25%以上;无效:发作减少25%,或者增多。总有效率为显着疗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结果手术疗效患者术后1年随访后统计发现:显着疗效有19例(%),有效8例(%),无效3例(10%),总有效率达到%。术后并发症有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发热、情感淡漠、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但经对症处理后,以上所有症状均好转,也未出现远期并发症。3讨论癫痫(epilepsy)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发作性意识障碍,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失神发作(小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按照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外伤性癫痫属于继发性癫痫,在闭合性颅脑外伤中,其发生率约为2%~5%,在开放性颅脑外伤中,发生率高达50%[3,4]。研究发现外伤性癫痫的发病基础为脑膜脑疤痕形成,当脑组织受到外伤而发生挫裂伤或受压后,受伤脑组织开始水肿变性,以后逐渐软化吸收,最终由周围脑组织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代替。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癫痫灶区胶质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外K+转运功能受损,这样,细胞外K+浓度升高,细胞容易产生局部电位,另外,由于受损的脑组织大型神经元明显减少,剩余的中、小型神经元比大型神经元更易放电,因此,这些病理基础导致了癫痫发作的易感性。目前对于外伤性癫痫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据相关资料统计大约50%以上的外伤性癫痫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效果。而外伤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时机应慎重,因为有一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发作可能减少或消失,因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时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医疗资源浪费。一般选择在初次发作的3~4年后才开始考虑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有脑半球切除术、颞叶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手术)慢性小脑刺激术(CCS)、迷走神经刺激术(VNS)、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癫痫等,这些手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胎脑移植术的发展,脑组织移植治疗癫痫的研究已初生萌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前景乐观,然而把该技术运用到临床实际还有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