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隙均较发育(fāyù)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蘑菇。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米,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风蚀洼地与盆地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称为风蚀湖。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就是风蚀残丘。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dìcéng)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几种常见的风蚀残丘/雅丹地貌第三节风积地貌1.沙丘及其形态(xíngtài)特征沙丘的分类: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和多风向形成的沙丘。(1)横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o,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2)纵向沙丘: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héchéng)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o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巨大沙垄体上叠置较小的沙垄,则形成复合纵向沙垄。(3)多风向形成的沙丘(shāqiū):包括金字塔形沙丘(shāqiū)、蜂窝状沙丘(shāqiū)、格状沙丘(shāqiū)、星状沙丘(shāqiū)、反向沙丘(shāqiū)等。如下图所示:2.沙丘的移动据研究,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离为:D=Q/rHQ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kuāndù)的沙量;H为沙丘高度;r为沙的容量。我国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多在5~10m间,小部分或超过10m。第四节荒漠(huāngmò)的类型第五节黄土与黄土地貌一黄土及其分布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4km2,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4km2。最厚的黄土在甘肃中部,超过400m。3.性质:黄土颜色(yánsè)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3.黄土高原(huánɡtǔɡāoyuán):黄土高原二、黄土的成因1、风化残积说2、水成说3、风成说(六大(liùdà)证据)三、黄土地貌及其类型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流水作用居首位。1.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几种。2.黄土沟间地地貌典型沟间地地貌有塬、梁、峁。所有黄土沟间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崩塌(bēngtā)和滑坡。如下图所示:黄土地貌黄土地貌黄土地貌黄土高原(huánɡtǔɡāoyuán)大地构造学说(xuéshuō)1大地构造学说(xuéshuō)☆地槽——地台(dìtái)说地槽和地槽区:地槽是地壳上发育的狭长的拗陷。发育地槽的地区称为地槽区。地槽区内地壳活动强(地壳升降幅度大、沉积相变化(biànhuà)大、岩浆作用强烈、褶皱作用强烈)。地台和地台区:是地壳活动较弱,以稳定为特征,褶皱变形、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均较弱。对地壳演化(yǎnhuà)的认识:地台→地槽:地壳演化是由地台向地槽演化,即由稳定区向活动区转化,形成具二元结构(jiégòu)的地壳。即地台+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地壳演化在经历了地槽→地台的演化发展之后,不是转化为过渡区,而是演化进入一个新的构造发展阶段,即活化区。☆板块(bǎnkuài)构造说大陆漂移假说(jiǎshuō)(2)海底扩张说←板块(bǎnkuài)构造的基石板块构造理论(lǐlùn):海底扩张说●洋底扩张是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沉(xiàchén)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地壳,则导致大陆分裂和大样的形成。板块构造(gòuzào)理论全球板块(bǎnkuài)划分:板块构造(gòuzào)面临的问题:板块(bǎnkuài)构造面临的问题:2地壳(dìqiào)演化/地质时代3地壳(dìqiào)演化简史(2)元古代(Proterozoic,Pr)(3)古生代(Palaeozoic,Pa)(4)中生代(Mesozoic,Mz)(5)新生代(Cenozoic,Cz)思考题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内容(nèiróng)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