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诚信――从教之本——郑秋平诚信是古人推崇的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社会实际上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诚信立教。诚实守信是做人这一范畴中最基本的准则,体现了新世纪教师的人品休养。不论各行各业,没有诚实守信作为保证,是做不好事的。在中国古代,上至贤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过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曾子以信教子。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商鞅变法,取信于民”为建立诚信守约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法制标新立异。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诚信。如果说,曾子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教师每天所要面对的何止是一个孩子?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否更应该懂得在当今社会遵守诚信的美德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呢?教师担负着影响和教育下一代,提高国民素质,改造社会的重大责任,我们的人格魅力,做人原则时时刻刻在影响学生。要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必然首先要做到诚信。诚然,有些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注意到对学生诚信思想的教育,教育学生诚实善良,对人真诚,为人讲信誉,不虚伪,不欺骗,却忽略了自己的言语举止和诚实守信的行为,有些教师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从此不再信任这位老师,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求教师身体力行,垂先率范。“言必信,行必果”,任何语言都必须付诸于行动,否则将成为不结果实的美丽花朵。教师的诚信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入手。首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高尚道德的人才,必须要认真贯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作风正派,诚信立身,努力使自己成为全体学生的楷模。就是要突出“为人师表”,就要追求“以德立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好,如果自己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抹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教师只有言传身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分析好每一次的试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我们教师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要求学生在两分钟预备铃时,不讲废话,把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但有些教师还没有准时进教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室内操和眼保健操,但有些教师已经离开了教室。有的教师不遵守自己的承诺,随意表态,不负责任。一位班主任看到一位学生在教室内用饮水机里的纯净水洗手,便严肃地批评道:“说过多次,这是我们喝的水,不是用来洗手的,老师说的话你记不住?”学生脸憋得通红,低着头小声说:“昨天我还不是看到你在办公室里用纯净水洗手……”这位学生能红着脸据理力争,说明他还有点抗争精神,大部分孩子对教师的违规已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里都建构起了“遵守规章是孩子的事,老师们可以不遵守”这样的思维模式。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是教师诚实守信的基本立足点。教师只有“言必行,行必果”,将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合在一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学生眼中是一位说到做到,明礼守信,尊重学生的好老师,那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其次,实事求是,不做假‘帐’。在检查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助长歪风邪气。社会上弄虚作假的风气在某些学校中有过之而无不及。某教育局举行了一次家长评学校活动,目的是检查、督促学校办学,可是这件本来很严肃的事在许多学校演变成了集体大作弊。有的事先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当面填写投票单,有的班主任在学生中强调谁填反对票就批评谁。在迎接上级的检查时,某校的一位班主任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要求学生以学校大局为重,并“保持政治敏感性”,做到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学校领导、教师只知道这样可以让学校在检查者头脑中留下好形象,可以为自己的政绩增添光彩,却不知在欺骗检查者的同时欺骗了纯洁的学生,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更可悲的是,如此严重的欺瞒现象已演变成常态,已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愤慨。公开课上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