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高考题的利好知多少.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历史研究高考题的利好知多少.doc

历史研究高考题的利好知多少.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研究高考题的利好知多少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影响历史高考命题。做为一线的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而研究高考命题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一、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命题的趋势显然是远离现有教材,不脱离考纲;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淡化历史结论;落实历史知识和技能;突出考查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新史观渗透等等。二、研究高考试题可以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其实就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与解读。比如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例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对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例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三、从高考题可以清楚命题专家的意图命题专家的意图体现在试题材料远离教材,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用情景材料设置试题;兼顾各部分内容,但绝不是平均分配,体现“厚今薄古”原则等等。四、依据高考题把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比如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商鞅变法、“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例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例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欧、美、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五、依据高考题可以更新史学理论与观念。现在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命题是高考的一大特色,新史学观的指导作用增强。【例5】2008江苏高考历史第23题: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要点:(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六、依据高考题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例6】2010年全国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群殴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25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表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七、根据高考试题有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例7】2010年全国文综1·第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激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