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堤曲》古诗赏析《大堤曲》古诗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堤曲》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堤曲》古诗赏析【作品介绍】《大堤曲》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0卷。【原文】大堤曲⑴作者:唐·李贺妾家住横塘⑵,红沙满桂香⑶。青云教绾头上髻⑷,明月与作耳边珰⑸。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⑹。郎食鲤鱼尾⑺,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阳道⑻,绿浦归帆少⑼。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⑽。【注释】⑴此诗是作者南游襄阳时所写的一首拟古乐府:大堤是实指,在襄阳府城外,东临汉水。⑵横塘:1、泛指水塘。唐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前蜀牛峤《玉楼春》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陆游《秋思绝句》:“黄蛱蝶轻停曲槛,红蜻蜓小过横塘。”2、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晋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唐崔颢《长干曲》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⑶红纱:红纱衣。⑷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⑸明月:珰(音dāng当)如明月。珰:穿耳施珠为璫,即今之耳环。⑹北人:意欲北归之人。⑺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⑻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⑼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⑽菖蒲: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肉穗花序圆柱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淡黄色。全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末两句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译文】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我红衫上香气如桂,高高的发髻如青云,耳上的首饰像月亮。莲风吹来,江畔如春。我站在大堤上,挽留北归的情人。郎君吃着鲤鱼尾,奴家吃着猩猩唇。我请求郎君不要离开襄阳,我已见惯了离去的船多,归来的船少。今天还是菖蒲花开的夏天,转眼间就是深秋枫叶红遍。【赏析】这首《大堤曲》乃唐朝诗人李贺(790-816年)于元和九年(814)南游吴楚经襄阳,拟乐府旧题而作。元和年间新题、旧题乐府平易浅俗,风靡诗坛,长吉的诗也不例外,据《旧唐书·李贺传》记载,“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但后代大多数读者初读李贺“固喜其才,亦厌其涩。”(刘辰翁《须溪集》)贺诗“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钱钟书《谈艺录》)美丽却让人难以承受。本文则借助语义学及新批评派所提倡的文本细读法来读解这首集中体现诗人风格的作品。韦勒克从多个层面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其中意象和隐喻他认为是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大堤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其内涵之丰富,远超一般读者的想象。笔者将之分成几组一一加以语义上的阐释。一、横塘与大堤叫横塘的地方很多,这里更像是虚指,崔颢《长干行》有“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一句,稍加联想,那个家住金陵活泼爽朗而又主动与江上行人打招呼的船家女儿形象便跃然纸上。《长干行》赋予了这个词美丽的意味,即与江南女子的一次邂逅,因而“妾家横塘”指向心理的空间大于地理的空间。大堤则是实指,在襄阳府城外,东临汉水,南北朝时就已是歌舞繁华之地,有乐府诗为证: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鲍令晖《襄阳乐》)到了唐代,襄阳大堤已成了诗人流连之地。孟浩然有“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大堤行》)以《大堤曲》为题的则有襄阳人张柬之的“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李白的“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杨巨源的“二八婵娟大堤女,开炉相对依江渚”等句。刘禹锡《堤上行》有“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一句再现大堤商贾云集的盛况,其还有一首《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可见大堤歌舞通宵达旦。在此共时语境中,“大堤女”被赋予了一种诱惑的形象,“大堤”则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集体狂欢行乐的代名词。此背景下,李贺正当青春年少,游冶狎邪,自不能免俗,只是他在诗中表现的更加含蓄,唱法也与众不同。二、青云髻与明月珰第二句初看很奇怪,原本是青云髻与明月珰却被活生生的拆开,青云与明月成了主体,可诗意就在这一分一合中生成。女子“云鬓”的比喻在唐诗中并不少见,如乐天“云鬓花颜金步摇”,义山“晓镜但愁云鬓改”,甚至杨巨源《大堤曲》中就有“岁岁逢迎沙岸间,北人多识绿云鬟”。长吉却不满足于此,改头换面,异想天开,让天上的青云来教大堤女梳理发髻。与此相对,明月珰是明月珠做的耳坠,《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此处明月珠与耳珰一分离便不再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