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章社会控制与越轨行为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控制、越轨行为这两个社会学范畴的本质内涵,并能应用这些范畴把握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社会。主要内容: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的方式;越轨的涵义,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学习重点:把握社会控制的涵义和功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越轨行为进行理解和解释。学习难点:社会控制与越轨的关系;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9.1社会控制的涵义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提出。他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他认为,社会控制包括三类:(1)对意志的社会控制;(2)对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判断的社会控制。可见,他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在他看来,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性的“自然秩序”被破坏。要维持社会秩序就必须用社会力量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另一个来源是将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的时候,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将之列入政治科学类。但真正将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宏观社会的管理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的专著《控制论》被视为控制论的奠基性著作。1954年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发表的《工程控制论》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将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并称之为社会控制论。在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这种想法和实践在计划经济国家有较多的尝试。9.1.1社会控制的涵义9.1.3社会控制的类型9.1.4社会控制的功能9.2社会控制的方式9.3越轨的本质9.3.2关于越轨的常见误解9.3.3越轨的社会功能9.4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所有的文化都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某些目标,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或社会认可的手段。但是,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社会不平等使得某些群体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几乎去实现文化上的成功目标。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结果,这些群体中的人就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他们可能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到成功目标的兴趣,或同时失去两者。因此,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structuralstraintheory)寻求解释在那些体验到机会被阻塞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越轨行为,并把越轨当做是要实现目标却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压力的结果。默顿的理论遭到了几个方面的批评:(1)某些越轨行为,并不能简单的由这套理论加以解释;(2)这一理论解释的仅仅是那些成功机会非常有限的群体中的越轨成员,无助于解释社会上有特权的成员中存在的越轨行为;(3)无助于预测当某一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反应。天使与无赖9.4.2标签理论20世纪30年代,坦南鲍姆首先提出了标签论的思想。他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反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犯罪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埃德温·雷梅特(EdwinLemert)区分了两种越轨:初级越轨和二级越轨。前者是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后者指的是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他人标签为越轨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和自我观念。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那些对他们的名声一无所知的人,由于他们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一眼看出他们是越轨者。标签理论家将一名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权威者或者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觉察。——越轨者的标签。——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亚文化的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标签理论还注意到加标签者的身份和地位,即由谁给谁加标签。贝克尔认为,越轨并不是越轨者固有的特性,而是特定的统治集团制造出规定,并把这种规定加之于特定的人们,给他们贴上局外人的标签而制造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基本上是社会上有地位的人给下层人加标签,而上层人的此类行为或更严重的行为常被视为正常。因此,加标签常有不平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