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读4个生字。2、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学习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我们能知道什么。学习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知识链接哥白尼(1473年~1543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在著名的《论浮体》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阿基米德原理”:放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从此使人们对物体的沉浮有了科学的认识。富兰克林(1706年~1790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证明了雷暴不是“上帝的怒火”而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并且发明了避雷针,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富兰克林是共济会的成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也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学习过程(2课时)“预习检测1、读词语,加点字注音。大雁()漂砾()庐山()鉴别()皇冠()风筝()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粗心()如果()到处()思考()以为()语言()3、课文第小节告诉我们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第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自主完成检测,同桌互查。]“导入感知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自然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晴天[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课外阅读中的常识,适当扩展,引发学生观察钻研的积极性。]“精读感悟1、品析诗歌中列举的八种自然现象,了解这八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的知识。(1)把八种自然现象进行分类:关于气象常识的`:关于四季变化常识的:关于动植物生长常识的:关于地质考古学常识的:(2)研读重点句。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这两句话把比作,把比作,形象地写出了蝌蚪的特点和大雁编队的特点。仿写句子:在,不就?②大树若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年轮”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树木的。③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语言的“妙”?写一写:仿照例子填一填表示数量的词语。例:汪洋一片台灯鱼鳞大雁蝌蚪2、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要读懂它们并不难,那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1)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哥白尼通过观察创建了学说。阿基米德洗澡时学会了,发现了定律。富兰克林在暴雨中,捕捉到了。(2)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3)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视而不见:妙不可言:[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这不仅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特点,了解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懂得只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总结提升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儿童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3、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诗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仿写。4、相关课外读物推荐。《给星星正名》《雪朝》:这两首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用细致入微的目光和勇于探索的情感,来感受大自然的风采,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总结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同时,激励孩子们从小要养成热爱学习、善于观察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将来才能真正读懂那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的语言。]“达标检测一、看拼音写词语。kēdǒushānmàibānjiā()()()dàyànyúlíndòuhào()()()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