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防治方法【摘要】本病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药剂防治,可基本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生姜玉米”。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都可感染发病,但苗期危害最重。雌穗短小,粒少,一般减产30%~50%。重病雄穗不能抽出或能抽出也无花粉,无雌穗,提前枯死,或抽出畸形小穗,无粒或极少,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症状玉米4叶期前一般不显症,5~6叶期开始显症。发病初期在心叶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的各细脉间,叶背脉上则出现长短不等的蜡白条突起。病株叶片浓绿,直立,生长显著缓慢,节间矮,植株矮缩,茎基变粗,成株高度仅为健株的1/3~1/2,叶片变得宽、短、硬、脆,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幼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呈现粗糙不平,根系弱、变色,须根少。后期有的叶鞘和苞叶上也出现蜡白条突起,病株根系少而短,发育不良。轻病株一般能抽出雄穗,但穗轴短,有的则夹在喇叭口处,部分雄花发育不良,散粉少。2.病原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dwarfvirus,缩写为mrdv),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phytoreovirus),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双链rna,病毒粒体不稳定,一般呈多角形或球形,直径为60~70毫微米。纯化温度为80℃。在半提纯条件下,20℃时可以存活37天。3.发生规律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传毒,枝叶摩擦、叶蝉和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毒。传毒昆虫一经获毒后可终生带毒、传毒,即所谓持久性传毒。主要是灰飞虱一代成虫传毒。在我国北方灰飞虱第一代成虫自5月下旬羽化,陆续从小麦迁至玉米田吸食传毒,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迁移高峰后25天内出现玉米粗缩病发生高峰期,这段时间恰好是该病毒的潜育期。灰飞虱秋季从主要越夏寄主上迁移至麦田,将病毒传给小麦,并以3~4龄幼虫在麦田越冬,病毒也随之在小麦和虫体内越冬。翌年春季,灰飞虱第一代成虫在小麦收获前后,离开麦田向玉米田迁移、传毒,引起粗缩病的流行。玉米不同生育期与抗性关系密切,一般在10叶期前的玉米处于感病阶段,玉米越小受危害越大。7叶期以前感病,产量损失80%;8叶期感病,产量损失38.5%;而11叶期感病损失仅为2.06%。在有玉米粗缩病毒毒源的地区,病害发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与当地玉米的感病阶段相遇时期的长短。因此,播期与发病的关系尤为密切。4.防治方法4.1推广玉米优良杂交种优良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能好,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应加快抗病自交系及品种的选育,从根本上解决粗缩病问题。4.2改善耕作制度尽量不种面积很小的春玉米及春玉米制种田。大力推广贴茬直播或收麦后灭茬抢播的种植方式。这样既可有效地避开灰飞虱的传毒高峰期,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又能保证玉米的正常成熟。4.3调整播期玉米的播种时期是影响粗缩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麦田套种玉米适当推迟,一般在麦收前5d,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当晚播。改麦垄点种、带茬抢种为麦后毁茬直播,使玉米出苗至五叶期(易感病期)避开灰飞虱迁飞传毒高峰期(6月上,中旬)。避害播种,调整播期,适当早播,选用抗病品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4.4改善生长环境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毒越冬或越夏的寄主植物,是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要及时铲除玉米田间,路旁,地边的杂草,破坏灰飞虱的适宜栖息场所,降低其种群数量,减轻危害。注意耕翻,轮作倒茬,创造玉米优良生态环境,要进行定期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料,疏松土壤消灭杂草,创造优良环境条件,夺取玉米丰收。4.5加强栽培管理加强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促苗早发,及时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成虫和破坏成虫产卵场所,减少毒源,抑制玉米粗缩病的扩散和蔓延。合理施肥,浇水,中耕松土,力0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当玉米长至5-6片叶时,及时喷施叶面宝、喷施宝、万家宝二植物动力2003等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植病灵、病毒a、菌毒清等,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感病后的耐受力,控制粗缩病的发生为害。4.6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