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都江堰》教案设计《都江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都江堰》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都江堰》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就随着余秋雨去畅游《都江堰》,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二、作者简介(多媒体)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多媒体)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二)具体研习探究第一部分1、⑴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主旨,总领下文⑵本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归纳本部分大意。明确:用长城和都江堰对比说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2、从文中找出作者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明确:1)修建年代2)规模大小3)社会功用4)形象5)影响6)文明特点3、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和都江堰作比较?明确: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所以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探究第二部分1、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对都江堰的描写,而是宕开一笔,写去之前的心理,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欲扬先抑2、读第9自然段,从中找出可概括都江堰的水的特点的三个词语。明确:喧嚣、咆哮、强悍3、作者写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明确:作者写水,真正的意图是写水背后的人,写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4、本自然段对下文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人物李冰的出场做铺垫小结:本部分写都江堰景观。作者把实写水流的宏大气势与抒写自己魂销魄夺的感受交融起来,着力在水流的强悍与规整、撒野与驯顺上泼墨铺排,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强悍撒野,可见水性凶蛮,工程艰险;规整驯顺,可见治水人气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这样,就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激荡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及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探究第三部分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4、概括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三)总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堰的功用——堰的形象——创建者的精神五、拓展:体会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句话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那么什么是以小见大呢?课文《都江堰》即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对都江堰的感悟来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你是否还能举出其他运用这个方法的文章?《都江堰》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2.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