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中文)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英文)AppreciativeAnalysisofProseAnTranslationbyZhangPeiji撰写者专业英语年级05学号0504115227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完成日期:2008.1.8“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的文献综述一、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该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自1980年首次出版后,已印刷三十几次之多,各专业院校更将其作为学生入门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张培基,2007)。该书出版后,引起国内学术界极大的反响。国内已有不少文章对这本译著大加赞赏。笔者通过热门搜索引擎及图书馆资源,在《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外语教学》等国内主要外语期刊杂志上均发现不少研究张培基先生及其散文翻译的优秀论文。不同于诗歌、小说,散文是作者最“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表现形式十分自由,无拘无束,“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余元玲,2004)。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文除了要保持对原文译文的忠实,还要在风格上与原文贴近。在这一点上,国内许多学者对该本译著赞赏有加,如李明在《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赏析》中就评论说“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我们英译汉散文树立了典范”,孟新爱在《翻译技巧和散文韵味》中也指出“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谢冰莹的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孟新爱,2005)。国内著名学者朱曼华在其《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一文中就曾称颂张老先生的译文“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朱曼华,2000)。同时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张老先生又将“神似”放在散文翻译的第一位,力求保持散文本身最“真实”的风格。再谈译文风格。译文风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译作原文的风格,二是译者本身的翻译风格。其实也就是译者“通过对原作风格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手段而体现出个人的翻译风格”(张立秋赏美文,学翻译---浅评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国内对张培基先生的翻译风格赏析的文章也很多,如余元玲在《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一文中就通过对增补、逻辑、修辞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张先生在保存散文“质朴”风格方面的“煞费苦心”。同时,张先生译文中对声色词语的巧妙处理也一直为国内学者所称道。实际上,张培基先生早在1964年就出版了专著《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对声色词的翻译做了羁萄芯俊?“他认为要做好这方面的翻译,译者必须掌握大量的英语声色词及其组词结构和适用的场合。这样的声色词为张先生的译作的确增色不少。”(刘银燕,2001)。如在对郭沫若《路畔的蔷薇》的翻译中,张先生将“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点血晕”的颜色描写译成“sicklyivory-yellowslightlytingedwithbloodred”以实物颜色词加颜色词的搭配处理句中和“病黄的象牙色”“血晕”两个难点,足见其对色彩词语翻译的深厚功力。同时国内学者在研究张先生译著的同时也发现其善于运用增补和删减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译英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结构差异的问题,善于站在“全局”的角度,着意文章通篇的信息转换,并以其字字斟酌的严谨的翻译态度获得好评。在朱曼华的《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中,笔者描述到采访当天,张先生正为刚“推敲”好“郭老”的译法而兴奋不已,正如笔者说的,“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用来描述他的付出也是很贴切的”(朱曼华,1996)。张培基教授,不就译界的曹雪芹吗?二、该选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翻译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时至今日,翻译理论、技巧方法等都有了长远的发展。在中国的翻译史上,比较受认可的翻译学大家主要有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傅雷提出翻译应求“神似而不是形似”,钱钟书则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到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毛荣贵,2005)。与此同时,各出版社更争相推出《英汉翻译教程》等类似书籍,在书中大肆书写阐释各种翻译技巧并附上各种文体的权威翻译实例。以致中国的学生都钻到翻译技巧的研究中,投身于追逐“信达雅”原则的热潮中,这种情况,正如张先生所说,。“那是本末倒置”“理论也是要学到,它应该作为翻译实践的参考与指导”。“翻译不是懂得‘窍门’就会译得好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朱(曼华,1996)。无论汉译英或英译汉,都要求译者吃透两种语言—源语与目标语。在现金中国学习外语的势头一片红火的势头前,翻译界的学者单纯研究张先生散文翻译中的技巧及方法显然已不够,更应提笔向界内界外的翻译爱好者提倡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