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一只****呀9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7年山西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年山西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7年山西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2.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3.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这表明()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4.据记载,在明代松江,“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18、19世纪之交的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居民普遍从事丝织业生产B.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较高5.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篙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6.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7.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8.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这次调整()A.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B.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C.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D.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9.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漏网一个,不可枉屈一人。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证据原则B.理性原则C.公正原则D.平等原则10.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11.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12.如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项目年份1913年1928年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552电力15103钢553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明清时期的